我们从哪来?苏州来,怎么来?金湖县至今仍流传着这样两句话:一句"洪武赶散”,“插草为标”。另一句“跑反,跑长毛反"。前者意即朱洪武将一些地方的人强令迁徙疏散,疏散至本地的大多是苏州阊门人。意即此地一片荒野,田地没有主人,来此地的人只要用草秆标示一下,就界定下属于你的田地范围。后者指年前"太平天国"时期,江南许多士族大户逃到苏北。
境内有两个词“上苏州”和“解手”。“当年很多人被迫离开富饶的苏州城后,十分怀念以前的美好日子。不少从苏州被赶出来的人千方百计地想偷跑回去,有人讨饭回苏州,也有人乔装打扮偷跑回去。可是更多的人迫于政策,只好留在此地繁衍生息。现实里回不去,老百姓就只好在梦中与故土、亲人相会,久而久之,我们这儿的人就把睡觉称作‘上苏州’了。”“解手”也就是上厕所的意思,“当年,被赶出苏州城的百姓四处逃散。为了防止人偷跑回去,官兵就用绳子将这些被赶出来的人一个一个地捆住手,十个二十个人成一组。队伍中有一个人需要大小便,都要大喊‘我要解手’。久而久之,我们这儿的人就用‘解手’来代替上厕所。”
金湖这里的人,祖上大都是从苏州被赶过来的,没有几个不是的。可以这样说,现在的金湖人大多数都是苏州后裔。
洪武初年的扬州府,历经战乱,除了复业的当地居民外,其馀皆为流寓人口,根据现存的地方志及族谱资料,在苏北地区一带的民间传说,他们的祖先是由明初从苏州阊门迁移而来..其他如宝应等县望族,都认为祖先是由苏州迁入,这种原籍附会苏州的情形,是苏北移民普遍都有的特殊现象。
古时苏州阊门所处的交通地理位置极为便利,官方也就很自然地在阊门附近的驿站设局驻员。办理有关移民的一切公务。旧时寺庙往往又是“慈善机构”,阊门外除寒山寺外还有几座大寺院,也就有条件和可能接待和临时安置来自苏、松等五府众多的被迁之民。
阊门也就很自然地成为迁民的集中之地。成了他们惜别家乡的标志。从苏南迁往苏北的人们,寄居他乡,不少人想回乡又回不得,只好把离别阊门时潸然泪下的情景用各种方式留传给后代,聊解思乡之情。
天长日久,苏州阊门的故事逐渐丰满,有枝有叶,在苏北平原广为流传。
南朱北赵市中涂,黄府厅屋赛帝都。
费氏街乡两处居,柏姓最多河北户。
刘门肄业称行号,江姓直达水边芦。
唯有王生寒秀士,终朝不问事如何。
这首姓名诗是清末秀才王佑卿(天长龙岗人承嗣到黎城,回乡后友人询问黎城概况所答),为当时黎城的大姓写的一首打油诗。
这道诗写于清末民初,当属黎城鼎盛时期,居民有多户、多人,有八个大姓。诗中所写这八家分布区域,职业所长,一目了然。
南市口的朱家是西乡"乌墩庄"人搬来黎城居住,应该是黎城街最原始土著居民。清末出过文举人战争年代也出过老革命,很多人家,城乡两头居住,做着亦农亦商的营生,在民国时期整个"朱行巷"没有第二个姓氏。
黎城的赵家住在北市口"衡阳巡检司衙门"以北,向南则没有一户姓赵的。多年前毁于洪水的衡阳镇上有条街叫"赵行街",现今戴楼衡阳村亦有不少赵姓,赵家是否随巡检司从衡阳迁来黎城?只有赵家人可以说得清。
中市口的涂家在黎城算是大户了,人多钱多房子多,黎城所有姓涂的都属于地主兼工商业阶层。在中国俗话说:“富不过三代。”
最常见的家族兴旺和衰落的过程是:上一辈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下一辈老成守业,艰难维持;再下一辈坐吃山空,家道中落。一地一族好几代都富裕的在中国并不多见,涂家能做到这点实属不易。
“黄府厅屋赛帝都"这个帝都是什么样,当时的人们大都没见过。凭想象无非是高高的厅堂,华贵美丽的外观和室内装饰,建造的高大气派,富丽堂皇的居所,才能称得上"帝都"二字。黄家之所以有幢高大豪华的厅堂全赖祖上出了位武举人,其后辈从事诉讼职业的人也多。
每当过节玩灯的、出会的以及来黎城唱戏杂耍的,先到黄府唱堂会,然后再上街演出,己然形成惯例。直到家道中落厅堂拆除,"赛帝都"才渐渐地远离人们的脑海。
(来源:视听金湖)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