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是一个十分美好的县名。宝应县名是怎么来的?不仅生于斯长于斯的宝应人都想弄清缘由,而且每个热爱宝应和对宝应感兴趣的朋友也会饶有兴趣地想了解宝应县名的由来。
宝应是五帝之一尧的出生地。自秦朝起境内首置东阳县,后历经更迭,曾设为射阳、平安县,到了隋代初期统一为安宜县。明万历《宝应县志》载:“宝应以唐上元三年(年)获定国宝,更安宜县为宝应县。”道明宝应县名的由来。
唐代肃宗年间,安史之乱后期,民不聊生。唐肃宗李亨身染沉疴,生命垂危。上元二年(年)四月的一天,唐肃宗卧在病床上召见各位大臣及各州刺史。肃宗说:“众爱卿,当今正值平息安史之乱之际,国难当头,朕很想听听各位的治国良策。”众大臣上奏道:“严惩参与安史之乱的叛臣。”、“急需减轻百姓的负担。”
“楚州安宜县有个尼姑真如夜得八宝,可否献与皇上?”楚州刺史崔铣向皇帝禀报道。唐肃宗问:“何为八宝?崔爱卿可一一道来。”
真如在中原战争时期,到楚州安宜避乱修身。真如目睹安史之乱给民众带来的灾难,心里很是着急。许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缘故,那天深夜,真如做了一个有生以来的美梦。在那个梦里,她被玉帝召见进了天宫。“玉帝召见凡尘出家人真如不知何故?”真如跪拜在玉帝座下小心地问道。“现如今,下界丧乱已久,杀戮盈野,腥秽之气直冲云天,须用神宝,方镇邪逆。我早有所闻,你很是关心国事,替民众着想,故今特召见你办一件事。”玉帝边说边从太监手中接过一只金碧辉煌的宝盒子道:“今赐‘八宝’,托你转交给下界皇帝,藉以平乱息兵,安抚民众,太平天下。”玉帝取出“八宝”,并一一向真如介绍道:“一宝为如意珠;二宝为红靺鞨;三宝为琅玕珠;四宝为玉玦;五宝为玉印;六宝为皇后采桑钩;七、八宝为两柄雷公石斧。此‘八宝’置于日下白气贯天,放于暗室耀如明月。”真如梦醒,果见“八宝”置于囊中,便上报给楚州刺史崔铣(唐时宝应属楚州管辖)。崔铣得知此事后,携“八宝”接受皇帝肃宗的召见。
八宝亭
唐肃宗听完“八宝”的由来,精神为之一振,陡觉自己年轻起来,病也好了许多。当时,历经八年的“安史之乱”正值尾声,唐肃宗李亨得到八宝,验证了自己梦中之景,得宝应瑞乃是吉兆,以为奄奄一息的龙体和残损破败的江山将会有转机,于是他手捧“八宝”盒,不仅从床上坐起身子,而且还将两腿挪下了地。“速传太子李豫见朕。”肃宗向内侍大声喊道。李豫闻诏,跪拜在肃宗面前,说道:“儿臣奉旨叩见父皇。”
“你由楚王入宫为皇太子,今上天又赐宝于楚州,显然是在佐助你呀!今后要奉玉帝之命,携这‘八宝’好生治理国家,平乱安民啊!”唐肃宗语重心长地说。不久,唐肃宗李亨病逝,代宗李豫继承皇位。
上元三年(年),唐代宗更年号上元三年为宝应元年,献宝之地楚州升为上州,得宝之地安宜易名为宝应(即谓得“宝”之“应”)。至此,宝应遂为望县,九州皆慕,知名度极高。“八宝的传说”从此流传至今。
唐代诗人王勃在其名篇《滕王阁序》中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我们热爱家乡,不仅是她有一个得“宝”之“应”的“宝应”名字,而且在这里生活的人民勤劳智慧,运河两岸地肥水美。也正因为她的“宝应”名字十分美好,作为一名宝应人,更应热爱自己的家乡,助推宝应“三个文明”建设!
如今的宝应baoying
宝应美吗同意小伙伴们请点赞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给我们留言,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站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