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源出河南桐柏山,东流经河南、安徽,原在江苏北部独流入海。历史上淮河下游河道变化甚大。《水经》记载淮水:“又东至广陵淮浦县,入于海。”三国魏淮浦县即今江苏涟水县,淮水当时在此入海。《水经注》认可了《水经》的说法,无非再加上了入海处的一条北支游水。南宋高宗建炎二年(),黄河改道南徙,此后,淮河下游河道也成为黄河河道。清咸丰元年()黄河在砀山决口,冲入洪泽湖,导致黄河挟带淮河经由长江入海。此后,淮河不再经由淮安入海,而主要由长江入海。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不再经淮河入黄海,而改为今河道注入渤海,淮河单独经由长江入海。
今淮河从发源地到河南、安徽两省间的洪河口为上游,从洪河口到洪泽湖为中游。洪泽湖以下,大部分水量通过洪泽湖南端的三河闸,经高邮、邵伯二湖,从江苏扬州南的三江营入长江,这一段是淮河的下游。另一部分水量经洪泽大堤北端的高良闸,循苏北灌溉总渠,从扁担港注入黄海。
——中华书局“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水经注》陈桥驿主译
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
南阳郡:战国秦昭襄王35年(前)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
平氏县:西汉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桐柏县西北平氏镇。
胎簪zān山:即今河南桐柏县西北30里太白顶。
桐柏山:在今河南桐柏县西南。
《山海经海内东经》曰:“淮出余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禹贡锥指》:余山乃桐柏之别名。在朝阳东,朝阳县:西汉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邓州东南刁河南岸。义乡西。”义乡县:南朝梁置,属上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桐柏县东。《尚书》:导淮自桐柏。《地理志》曰,南阳平氏县,王莽之平善也。《风俗通》曰:南阳平氏县桐柏,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也。淮,均也。《春秋说题辞》曰:淮者,均其势也。《释名释水》曰:淮,韦也。韦绕扬州北界,东至于海也。《尔雅》曰:淮为浒水滨。然淮水与醴水同源俱导,西流为醴,东流为淮。潜流地下,三十许里,东出桐柏之大复山南,谓之阳口。水南即复阳县也。西汉元康元年(前65),封长沙顷王子延年为复阳侯,国于胡阳乐乡,因在土复山之阳得名。元延二年(前11)改为县。治所在今河南桐柏县西北,属南阳郡。阚駰言:复阳县,胡阳之乐乡也。胡阳县,亦作湖阳县。春秋时楚置。后入秦,属南郡。治所在今河南唐河县西南66里湖阳镇。西汉属南阳郡。宣帝元康元年置,西汉宣帝刘询的年号,前65-前61。在桐柏大复山之阳,故曰复阳也。《东观汉记》曰:朱祐少孤,刘秀部将。归外家复阳刘氏。被送回复阳刘氏外公家抚养。山南有淮源庙,庙前有碑,是南阳郭苞立。又二碑,并是汉延熹中,东汉桓帝刘志的年号,-。守太守、令县令所造,文辞鄙拙,殆不可观。故《经》云:东北过桐柏也。
淮水又东迳义阳县,三国魏文帝置,为义阳郡治。治所在今河南信阳西北。县南对固成山。山有水,注流数丈,洪涛灌山,遂成巨井,谓之石泉水,北流注于淮。
淮水又迳义阳县故城南,义阳郡治也,世谓之白茅城,其城圆而不方。阚駰言:晋太始中,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割南阳东鄙之安昌、三国魏黄初二年()改章陵县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湖北枣阳南30里。平林、平氏、义阳四县,置义阳郡于安昌城。又《太康记》《晋书地道记》并有义阳郡,以南阳属县为名。以南阳属县义阳为郡名。汉武帝元狩四年前,封北地都尉卫山为侯国义阳侯也。有九渡水注之,在今河南信阳南。水出鸡翅山,今河南信阳南鸡公山。溪涧潆委,沿溯九渡矣。沿溪有九个渡口。其犹零阳之九渡水,零阳:战国秦置,属黔中郡。治所在今湖南慈利东3里白公城。在零水之北,故名。西汉属武陵郡。九渡水:在今湖南慈利西南。故亦谓之为九渡焉。于溪之东山有一水,发自山椒顶下数丈,素湍直注,颓波委壑,可数百丈,望之若霏fēi飘扬,弥漫幅练矣,下注九渡水,九渡水又北流注于淮。
东过江夏平春县北,
江夏郡:西汉高帝6年(前)置。治所在西陵县,今武汉新洲区。
平春县:东汉置,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河南信阳西北。
淮水又东,油水注之。即今河南信阳游河。水出县西南油溪,东北流迳平春县故城南。汉章帝刘炟建初四年79,封子全刘全为王国平春王。油水又东曲,岸北有一土穴,径尺,泉流下注,沿波泉向下流三丈,入于油水,乱流南屈,又东北注于淮。
淮水又东北迳城阳县故城南,南朝梁置,为城阳郡治。不久归北魏。治所在今河南信阳东北。汉高帝十二年前,封定侯奚意为侯国成阳侯。王莽之新利也。魏城阳郡治。
淮水又东北与大木水合,亦称明港河。在今河南信阳北。水西出大木山,在今河南信阳西北。山即晋车骑将军祖逖,晋代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的成语均出自他。自陈留秦置县,在今开封陈留集将家携带家眷避难所居也。其水东迳城阳县北,而东入于淮。
淮水又东北流,左会湖水,傍川西南出,穷溪得其源也。
淮水又东迳安阳县故城南,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正阳南。西晋改名南安阳县。江国也,赢姓矣。即今河南正阳县大林乡涂店村的江国故城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今其地有江亭。《春秋》文公四年前,楚人灭江,秦伯降服丧服出次,避开正寝不居。曰:同盟灭,虽不能救,敢不矜乎?汉乃县之。文帝八年前,封淮南厉王刘长子刘勃为侯国安阳侯。王莽之均夏也。
淮水又东,得溮口。水源南出大溃山,东北流,翼带三川,乱流北注溮水。在今信阳西南。又北迳贤首山西,亦名贤隐山。在今河南信阳西南7里。又北出,东南屈,迳仁顺城南,在今河南信阳浉河区内。故义阳郡治,分南阳置也。晋太始初,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以封安平献王孚司马孚,司马懿弟长子望,司马望,封义阳王。本治在石城山上,在今信阳东南。因梁希侵逼,徙治此城。梁司州刺史马仙琕pín不守,没有守住。魏置郢州也。北魏正始元年()改司州置。治所在义阳郡平阳县,今河南信阳。昔常珍奇自悬瓠,今河南汝南县。遣三千骑,援义阳行事庞定光,屯于溮水,者也。溮水东南流,历金山北。在今信阳南。山无树木,峻峭层峙。
溮水又东迳义阳故城北,在今信阳西北。城在山上,因倚陵岭,周回三里,是郡昔所旧治城。城南十五步,对门有天井,周百余步,深一丈。东迳钟武县故城南,西汉置,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河南信阳东南。本江夏之属县也。主莽之当利县矣。又东迳石城山北,山甚高峻。《史记》曰:魏攻冥阨。《史记魏世家》:无忌谓魏王曰:秦不敢伐楚而攻冥厄之塞。冥厄:关隘名,即在今信阳市西南浉河区谭家河乡南湾村的平靖关,河南信阳与湖北交界处。春秋时淮、汉之间的重要隘道。吴楚柏举之战,军事家孙武曾率吴兵经此,夺关南下,几使楚国遭灭顶之灾。《音义》曰:冥阨,或言在鄳méng县葙xiāng山也。西汉置,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河南罗山县西南浉河北岸。按《吕氏春秋有始览》,九塞,其一也。溮水迳鄳县故城南。建武中,东汉刘秀年号,25-56。世祖封邓邯为鄳侯。按苏林曰:音盲。溮水又东迳七井冈南,又东北注于淮。
淮水又东至谷口。谷水南出鲜金山,即今河南罗山县东之竹竿河。北流,瑟水注之。一名小黄河。在今河南罗山县东。水出西南具山,即今河南灵山县西南灵山。东北迳光淹城东,在今河南罗山县西南。而北迳青山东、即今河南罗山县西南青山镇。罗山西,在今河南罗山县南。俗谓之仙居水,东北流注于谷水。谷水东北入于淮。
又东过新息县南,
新息县: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息县。
淮水东迳故息城南。黄鸣《春秋列国地理图志》P:息,姬姓,侯爵。在今河南息县西南7里淮河北岸徐庄村,有息县故城遗址。其地在此。前年为楚所灭,为息邑。《春秋左传》隐公十一年前,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郑伯败之者也。
淮水又东迳浮光山北,亦曰扶光山,即弋阳山也。在今河南光山县西北80里。出名玉及黑石,堪为棋。其山俯映长淮,每有光辉。
淮水又东,迳新息县故城南。应劭曰:息后徙东,故加新也。王莽之新德也。光武十九年43,封马援为侯国。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名将。其先赵奢为赵将,号马服君,子孙遂以为氏。外城北门内,有新息长贾彪庙,庙前有碑。面南又有《魏妆南太守程晓碑》。魏太和中,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年号,-。蛮蛮人田益宗效诚,归顺效忠。立东豫州,北魏太和19年()置。治所在汝南郡新息县,即广陵城,今河南息县。以益宗为刺史。
淮水又东合慎水。在今河南正阳北,东南至息县附近入淮河。一说为清水河。水出慎阳县西,西汉高帝11年(前)置,为侯国,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正阳北江口集。而东迳慎阳县故城南,县取名焉。汉高帝十一年,封栾说为侯国。淮阴侯韩信舍人,以告韩信谋反之功,于汉高祖11年12月,受封为慎阳侯。颍阴刘陶为县长,政化大行,道不拾遗,以病去官。童谣歌曰:悒然不乐,思我刘君,何时复来,安此下民?见思如此。应劭曰:慎水所出,东北入淮。
慎水又东流,积为燋陂。陂水又东南流为上慎陂,又东为中慎陂,又东南为下慎陂,皆与鸿郤陂水散流。都与鸿郤陂水一起散流。鸿郤陂水,在今河南正阳、息县境,汝、淮两水间。其陂首受淮川,左结鸿陂。汉成帝刘骜时,翟方进奏毁之。建武中,汝南太守邓晨欲修复之,知许伟君晓知水脉,召与议之。伟君言:成帝用方进言毁之,寻而梦上天,天帝怒曰:何敢败我濯龙渊?是后民失其利,时有童谣曰:败我陂,翟子威,反乎覆,陂当复。明府兴,复废业。童谣之言,将有征矣。遂署都水掾,起塘四百余里,百姓得其利。陂水散流,下合慎水,而东南迳息城北,又东南入淮,谓之慎口。
淮水又东,与申陂水合。水上承申陂于新息县北,东南流,分为二水:一水迳深丘西,《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息县东北。又屈迳其南;南派为莲湖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水在今息县东。南流注于淮。
淮水又左迤,流结两湖,谓之东、西莲湖矣。《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湖俱在今息县东。
淮水又东,右合壑水。即今寨河。淮河支流。源出今河南新县西,东北流经光山县,至潢川县西北入淮河。水出白沙山,在今河南新县西南。东北迳柴亭西,俗谓之柴水。又东北流,与潭溪水合。《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水在今光山县西北。水发潭谷,东北流,右会柴水。柴水又东迳黄城西,春秋黄国都城。黄鸣《春秋列国地理图志》P:黄,嬴姓,黄帝末孙陆终之后。在今河南潢川县(西北12里)隆古乡,其地有黄国故城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前年灭于楚。故弋阳县也。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潢川西北12里隆古乡。三国魏为弋yì阳郡治。城内有二城,西即黄城也。柴水又东北入于淮。谓之柴口也。
插1:春秋豫东南地区诸小国图(含黄国)自黄鸣《春秋列国地理图志》P
淮水又东北,申陂枝水注之。水首受陂水于深丘北,东迳钓台南。《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台在今息县东北。台在水曲之中,台北有琴台。又东迳阳亭南,《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亭亦在今息县东北。东南合淮。
淮水又东迳淮阴亭北,《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亭当在今光州(今河南潢川)西北。又东迳白城南,楚白公胜之邑也。黄鸣《春秋列国地理图志》P:白,楚邑,在今河南息县临河乡宣楼村,现有白公故城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东北去白亭十里。
淮水又东迳长陵戍南,在今河南息县东长陵乡。又东,青陂水注之。分青陂东渎,东南迳白亭西,又南于长陵戍东,东南入于淮。
淮水又东北合黄水,今曰潢河。源出今河南新县南,北流经光山、潢川二县,东北入于淮。水出黄武山,东北流,木陵关水注之。《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水曰泼陂河(在今河南光山县南泼陂河镇),出光山县南山,穆陵关北,西北流入潢河。水导源木陵山,即穆陵山。在今河南新县南、湖北麻城西北。西北流注于黄水。黄水又东迳晋西阳城南,西阳县治,今河南光山县西南。又东迳光城南,光城左郡治。一作南光城郡治。《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隋志》下:梁置北光城郡,由此知魏之北光城在新息,其南光城治光城(今河南光山县城),即此《注》所云也。又东北迳高城南,故弦国也。黄鸣《春秋列国地理图志》P:隗姓,子爵。在今河南光山县东北高大店村,前年灭于楚。又东北迳弋阳郡,三国魏文帝分汝南郡置,属豫州。治所在弋阳县,今河南潢川西北12里隆古乡。东有虞丘郭,南有子胥庙。黄水又东北入于淮,谓之黄口。
淮水又东北迳褒信县故城南,东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息县东北70里包信镇。而东流注也。
又东过期思县北,
期思县:春秋楚国灭蒋国后置。治所在今河南省淮滨县(东南26里)期思镇。秦属衡山郡。西汉属汝南郡。三国魏属弋阳郡。
县,故蒋国,周公之后也。始封君为周公第三子伯龄。黄鸣《春秋列国地理图志》P:蒋,姬姓,伯爵,在今河南省淮滨县(东南26里)期思镇,其地有蒋国故城。不知何时灭于楚,入楚为期思县。《春秋》文公十年前,楚王田于孟诸,即孟诸泽,宋泽。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虞城西北,山东曹县南。期思公期思之县尹复遂为右司马。楚灭之以为县。汉高帝十二年前,以封贲赫为侯国期思侯。城之西北隅,有楚相孙叔敖庙,春秋楚国期思人。庙前有碑。
淮水又东北,淠水注之。pì。一作渒pài水,俗名白鹭水,即今白露河。源出今河南新县东南小界岭,北流经光山县、潢川,至淮滨东南入淮河。水出戈阳县南垂山,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潢川西北12里隆古乡。三国魏为弋阳郡治。西北流历阴山关,在今湖北麻城东北60里。迳二城间。旧有贼难,军所顿防。西北出山,又东北流,迳新城戍东。在今河南潢川东南。又东北得诏虞水口,一作春河。即今河南潢川东春河。西北去弋阳虞丘郭二十五里。水出南山,东北流,迳诏虞亭东,而北入淠水。又东北注淮,俗曰白鹭水。
又东过原鹿县南,汝水从西北来注之。
原鹿县:三国魏改原鹿侯国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安徽阜南县西南公桥集东5里。
汝水:淮河支流。上游即今河南北汝河;自郾城以下,故道南流至西平东会潕水(wǔ,今洪河),又南经上蔡西至遂平东会瀙水(qìn,今沙河);此下即今南汝河及新蔡以下的洪河。
县,即《春秋》之鹿上也。黄鸣《春秋列国地理图志》P:宋地,在今安徽阜南县公桥乡东。《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前,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建武十五年39,世祖更封侍中、执金吾、阴乡侯阴识为侯国原鹿侯者也。
又东过庐江安丰县东北,决水从北来注之。
庐江郡:三国魏置,属扬州。治所在六安县,今安徽六安北十里城北乡。
安丰县:西汉置,属六安国。东汉改为安丰侯国。三国魏复为安风县,为安丰郡治。治所在今安徽霍邱西南20里。
决水:源出安徽金寨西南牛山,名牛山河。东北流经河南固始东南,名史河。又东至安徽霍邱界入淮。
庐江,故淮南也。即淮南国。西汉高祖5年(前),以九江、衡山、庐江、豫章四郡置。治所在六县,今安徽六安北十里城北乡。汉文帝十六年前,别以为国。应劭曰:故庐子国也。决水自舒蓼北注,春秋时小国,群舒之一。黄鸣《春秋列国地理图志》P:偃姓,皋陶之后。在今安徽舒城县南。前灭于楚。不于从北来也。安丰东北注淮者,穷水矣,亦称安风水、丰水。即今安徽霍邱西南的沣河。又非决水,皆误耳。
插2:皖西南地区春秋诸小国(含群舒)自黄鸣《春秋列国地理图志》P
淮水又东,谷水入焉。即今安徽淮水支流谷河。自今河南新蔡流入安徽临泉南境,经阜南县西,至颍上西之南照镇入淮。水上承富水,东南流,世谓之谷水也。东迳原鹿县故城北,城侧水南。谷水又东迳富陂县故城北。一作富波县。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安徽阜南县东南王化镇附近。俗谓之成闾亭,非也。《地理志》:汝南郡有富陂县。建武二年26,世祖改封平乡侯王霸为富陂侯。《十三州志》曰:汉和帝刘肇永元九年97,分汝阴置,汝阴郡。三国魏景初2年()置,属豫州。治所在汝阴县,今安徽阜阳。多陂塘以溉稻,故曰富陂县也。谷水又东,于汝阴城东南注淮。
淮水又东北,左会润水,又名闰水。汝水支流。自今安徽临泉西南,流经阜南县东北境,折向东南至颍上县润河镇入淮。水首受富陂,东南流为高塘陂,《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陂在今阜阳县西南。又东,积而为陂水,东注焦陵陂。又名椒陂。在今安徽阜南县东北焦坡集一带。陂水北出为鮦陂,tóng。在今安徽阜阳南,北流入颖河。陂水潭涨,引渎北注汝阴,四周隍堑,下注颍水。淮河支流。源出河南登封嵩山西南,东南流到周口,纳沙河、贾鲁河,至安徽颍上县东南沫口入淮河。焦湖东注,一作漅湖。即今安徽中部之巢湖。谓之润水。迳汝阴县东,秦置,属陈郡。治所在今安徽阜阳。迳荆亭北,在今安徽颍上县西南60里。而东入淮。
淮水又东北,穷水入焉。亦称安风水、丰水。即今安徽霍邱县西南部的沣河。黄鸣《春秋列国地理图志》P:淮河中游右岸支流,发源自霍邱县西南林店村,由南至北,至霍邱县临淮岗汇入淮河,全长75公里。水出六安国安风县穷谷。六安国:西汉元狩2年(前)分九江郡置。治所在六县,今安徽六安北十里北城乡。穷谷:沣河发源地附近长约6公里的一段谷地。《春秋左传昭公27年》楚救灊,qián。黄鸣《春秋列国地理图志》P:楚地,在今安徽六安市西南西淠河与东淠河交会之处。司马沈尹戍与吴师遇于穷者也。楚庄王曾孙,叶公诸梁之父。
插3:灊与南冈地图自黄鸣《春秋列国地理图志》P
川流泄注于决水之右,北灌安风之左,世谓之安风水,亦曰穷水。音戎,并声相近,字随读转。流结为陂,谓之穷陂。即今安徽霍邱西南城西湖的前身。塘堰虽沦,犹用不辍,陂水四分,农事用康。北流注于淮。京相璠曰:今安风有穷水,安风县:西汉置,属六安国。东汉改为安丰侯国。三国魏复为安风县,为安丰郡治。治所在今安徽霍邱西南20里。北入淮。
淮水又东为安风津。渡口名。在今安徽霍邱北淮河上。水南有城,故安风都尉治,后立霍丘戍。淮中有洲,俗号关洲,在今安徽颍上县西南45里淮河中。盖津关所在,故斯洲纳称焉。《魏书国志》即《三国志魏书》有曰:司马景王即司马懿子司马师征毌guàn丘俭,使镇东将军、豫州刺史诸葛诞从安风津先至寿春。秦置县,属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寿县。俭败,与小弟秀藏水草中。安风津都尉部民部下张属斩之,传首京都,即斯津也。
又东北至九江寿春县西,沘水、泄水合北注之,又东,颍水从西北来流注之。
九江郡:秦置。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
沘bǐ水:即淠pì水。今安徽中部之淠河,发源于安徽霍山县,北流经霍邱入淮河。
泄水:相当于今安徽霍邱东之东汲河。
淮水又东,左合批口。又东迳中阳亭北,《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亭在今寿州(今安徽寿县)西南。为中阳渡,《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渡在今寿州(今安徽寿县)西南及颍上县(今安徽颍上县)今东南界。水流浅碛,qì,沙石滩。可以厉也。
淮水又东流与颍口会。在今安徽颍上县东南颍河入淮之口,即古西正阳镇。东南迳苍陵城北,在今安徽寿县西南淮河南岸。又东北流迳寿春县故城西,县即战国楚考烈王自陈徙此。今河南周口淮阳区。秦始皇立九江郡,治此,兼得庐江、豫章之地,豫章郡。西汉高帝6年(前)分九江郡置。治所在南昌县。故以九江名郡。汉高帝四年前,为淮南国,孝武元狩六年前,复为九江焉。文颖曰:《史记货殖列传》曰:淮以北,沛、沛郡:西汉高帝以泗水郡南部置。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陈、陈郡:秦置,治所在陈县,今河南周口淮阳区。西汉为淮阳国。汝南、汝南郡:西汉高帝4年(前)置。治所在上蔡县,今河南上蔡西南。南郡为西楚;南郡:战国秦昭王29年(前)置。治所在郢,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北纪南城。后徙治江陵县,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彭城以东,东海、东海郡:秦置,治所在郯县,今山东郯城县。吴、吴郡:西汉初以会稽郡治所在吴县,故亦称吴郡。广陵为东楚;广陵:即广陵国。西汉武帝元狩6年(前)置。治所在广陵县,今江苏扬州西北蜀冈上。东楚:相当于今江苏大部、安徽东南部河浙江西北部地区。衡山、秦置郡。治所在邾,今湖北黄冈西北。九江、九江郡:秦置。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长沙郡:战国秦置,治所在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南楚:相当于今安徽中部、江西全境及湖南、湖北东部地区。是为三楚者也。
淮水又北,左合椒水。又名鲁家沟。即今安徽凤台西南焦冈湖。水上承淮水,东北流迳蛇城南,《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城在今凤台县(今安徽凤台)西北40余里焦冈湖西北之虎头冈西畔,遗址犹存。又历其城东,亦谓之清水,东北流,注于淮水,谓之清水口者,是此水焉。
又东过寿春县北,肥水从县东北流注之。
肥水:即今安徽寿县之东淝河。源出合肥西北将军岭,北流至寿县东北两河口(今名起台子)入淮河。
淮水于寿阳县西北,东晋孝武帝改寿春县置,为淮南郡治。治所在今安徽寿县。肥水从城西而北入于淮,谓之肥口。在今安徽寿县东北。
淮水又北,夏肥水注之。古沙水支津,淮水支流。故道自今河南郸城东南分沙水东南流,经今安徽亳州南、涡guō阳、利 县之西,至凤台西南入淮水。水上承沙水,故道自今河南周口淮阳区境内分古狼汤渠东出,又东至鹿邑南,又东略循今安徽茨河,经涡阳、蒙城西,至怀远南入淮水。于城父县右出,西汉置,属沛郡。治所在今安徽亳州东南城父镇。东南流迳城父县故城南,王莽之思善也。县,故焦、周武王封神农之后建立的姜姓焦国,由河南陕县迁都于今安徽亳州市,并修筑焦城。春秋初期,焦国被陈国所灭,焦城属陈国。鲁僖公23年(前年),楚国得臣伐陈国,夺取境内的焦城、夷邑(今亳州市东南城父镇)。从此焦属楚。此为楚拓展东方,由东路北上山东半岛之前奏。秦时改焦邑为谯县,属泗水郡。夷之地,黄鸣《春秋列国地理图志》P:又名夷城父、城父,陈邑,后为楚邑。在今安徽亳州市城父镇。前-前,楚迁许国于此,以此邑为许都。昭公19年,楚国接受费无极建议,大城城父,使太子建居之。城父在春秋末年已成为南北方东线的交通要道。《春秋左传》昭公九年前,楚公子弃疾迁许于夷,寔城父矣。取州来、原为春秋小国,前至前,为蔡国都城,在今安徽凤台县城。淮北之田以益之,伍举授许男田。伍举把田分给许男(指许悼公)。伍举:伍子胥祖父,因封于椒邑(今安徽阜南县焦陂镇),故又称椒举。许男:许国为男爵,故指许国国君,时为许悼公。杜预曰:此时改城父为夷,故《传》寔之者也。所以《左传》要交代一下。然丹郑穆公孙,因事奔楚,官至右尹迁城父人于陈,城父本为陈地,今迁其民以实陈县。以夷濮西田益之,划过夷地濮河以西的田地来添补它。濮水在安徽亳州西境,今已湮。言夷田在濮水西者也。然则濮水即沙水之兼称,照此看来,濮水也就是沙水的别名。得夏肥之通目矣。而夏肥则是通称了。
插4:春秋许国迁都图自黄鸣《春秋列国地理图志》P
插5:春秋蔡国迁都图自黄鸣《春秋列国地理图志》P
汉桓帝刘志永寿元年,封大将军梁冀孙桃梁桃为侯国城父侯也。夏肥水自县,又东迳思善县之故城南,在今安徽亳州南80里古城镇。汉章帝刘炟章和三年,实为章和二年,即88年。分城父立。夏肥水又东为高陂,又东为大漴陂。chóng。在今安徽利辛西。水出分为二流:南为夏肥水,北为鸡陂。在今安徽凤台西北。夏肥水东流,左合鸡水。在今安徽凤台西北。东南流经县西北入西淝河。水出鸡陂,东流为黄陂,在今安徽凤台西北。又东南流,积为茅陂,在今安徽凤台西北80里。跨湿泥河两岸。又东为鸡水。《吕氏春秋用民》曰:宋人有取道者,其马不进,投之鸡水,是也。鸡水右会夏肥水,而乱流东注,俱入于淮。
淮水又北迳山硖中,xiá,同峡。谓之硖石。在今安徽凤台西南淮河两岸。对岸山上,结二城,以防津要。西岸山上有马迹,世传淮南王刘安乘马升仙所在也。今山之东南石上,有大小马迹十余所,仍今存焉。
淮水又北迳下蔡县故城东,战国楚置,秦始皇23年(前)入秦,属泗水郡。治所在今安徽凤台。本州来之城也。吴季札始封延陵,春秋吴邑,在今江苏常州武进区湖塘镇西南25里。后邑州来,后以州来为封邑。故曰延州来矣。《春秋》哀公二年前,蔡昭侯自新蔡今河南新蔡迁于州来,谓之下蔡也。淮之东岸,又有一城,即下蔡新城也。《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凤台县志》:下蔡新城在县西北38里淮河东岸,地名月河滩。二城对据。翼带淮濆。fén,岸边。
淮水东迳八公山北,一名肥陵山。在今安徽寿县北5里,南滨东淝河,西、北面临淮河。山上有老子庙。
淮水历潘城南,在今安徽淮南市西北潘集站附近。置潘溪戍。戍东侧潘溪,吐川纳淮,更相引注。《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潘溪即今凤台县东北境,滨淮北岸卢家湖地,有两溪南流,汇为湖。湖东南出注淮,淮涨则倒灌,所谓吐川纳淮,更相引注者也。又东迳梁城,在今安徽淮南市田家庵附近。临侧淮川,川左有湄城。在今安徽淮南市东永平岗。淮水左迤为湄湖。俗名汤鱼湖。在今安徽怀远西南,与淮南市交界。
淮水又右纳洛川于西曲阳县北。西汉置曲阳县,属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淮南市东南。东汉改为西曲阳县。水分阎溪,川流分出一条叫阎溪。北绝横塘。在今安徽寿县东。又北迳萧亭东,又北,鹊甫溪水入焉。《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名清洛涧,在定远县(今安徽定远)西南。水山东鹊甫谷,西北流迳鹊甫亭南,《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此亭即废定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大桥乡)。西北流注于洛水。又名洛涧,即今安徽淮南市东北之窑河。北迳西曲阳县故城东,王莽之延平亭也。应劭曰:县在淮曲之阳,下邳郡有曲阳,故是加西也。洛涧北历秦墟,下注淮,谓之洛口。即今安徽淮南市东十里,淮河南岸洛河镇。古为洛河入淮之口。《经》所谓淮水迳寿春县北,肥水从县东北注者也,盖《经》之谬矣。考川定土,即实为非,与实地对照并非如此。是曰洛涧,非肥水也。
淮水又北迳莫邪山西,在今安徽定远西北。山南有阴陵县故城。在今安徽定远西北靠山乡古城集。汉高祖五年前,项羽自垓下,从数百骑,夜驰渡淮,至阴陵,迷失道,左陷大泽,汉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及之于斯县者也。案《地理志》,王莽之阴陆也。后汉九江郡治。时多虎灾,百姓苦之,南阳宗均为守,应为宋均。退贪残,进忠良,虎悉东渡江。
又东过当塗县北,濄水从西北来注之。
当塗县:东汉改当塗侯国置,属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怀远南马城镇。塗:繁体涂。
濄guō水:古同涡guō水。古狼汤渠支流。即今淮河支流涡河。
淮水自莫邪山,东北迳马头城北,即今安徽怀远南马城镇。魏马头郡治也,北魏置,属谯州。治所在龙亢戍,今安徽怀远西北75里龙亢镇。故当塗县之故城也。
《吕氏春秋》曰: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辛、壬、癸、甲。复往治水。故江淮之俗,以辛壬癸甲为嫁娶日也。禹墟在山西南,在今安徽怀远涂山县南5里,传为大禹会诸侯计议治水之地,又名禹会村、禹村冈。县即其地也。《地理志》曰:当塗,侯国也。魏不害汉武帝时人以圉守尉,yǔ。圉县:西汉置,属淮阳国。治所在今河南杞县西南50里圉镇。捕淮阳反者公孙勇等,汉以封之。为当塗侯。王莽更名山聚也。
淮水又东北,濠水注之。即今安徽怀远西南之天河。源出凤阳南利山,西北流经怀远南涂山之麓,北入淮。水出莫邪山东北溪。溪水西北引渎,迳禹墟北,又西流注于淮。
淮水又北,沙水注之。故道自今河南周口淮阳区境内分古狼汤渠东出,又东至鹿邑南,又东略循今安徽茨河,经涡阳、蒙城西,至怀远南入淮水。《经》所谓蒗荡渠也。淮之西有平阿县故城,在今安徽怀远西南60里平阿山下。王莽之平宁也。建武十三年37,世祖更封耿阜为侯国。《郡国志》曰:平阿县有涂山。即今安徽怀远东南8里、淮河东岸当涂山。淮出于荆山之左,即今安徽怀远西南淮河北岸荆山。当涂之右,奔流二山之间,而扬涛北注也。《春秋左传》哀公十年,当为七年,前。大夫对孟孙即仲孙何忌曰: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王帛者万国。杜预曰:涂山在寿春东北。非也。余按《国语》曰:吴伐楚,堕会稽,今浙江绍兴南的会稽山。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来聘,且问之。客执骨而问曰:敢问骨何为大?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说文邑部》:北方长狄国也。在夏为防风氏,在殷为汪芒氏。禹杀之,其骨专车,此为大也。盖丘明左丘明亲承圣旨,录为实证矣。又案刘向《说苑辨物》,王肃之叙孔子廿二世孙孔猛所出先人书《家语》,并出此事。故涂山有会稽之名。考校群韦及方土之目,疑非此矣,盖周穆之所会矣。
插6:左丘明墓21年5月摄于山东肥城市石横镇衡鱼村左丘明墓
插7:左丘明简介21年5月摄于山东肥城市石横镇衡鱼村左丘明墓
插8:左丘明简介年5月摄于山东肥城市石横镇衡鱼村左丘明墓
插9:左丘明墓东一射之地传为左丘明手植前年银杏树21年5月摄于山东肥城市石横镇衡鱼村东北角
淮水于荆山北,濄水向东南注之。又东北迳沛郡义城县东。沛郡:西汉高帝以泗水郡南部置。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东汉改为沛国,三国魏移治沛县。义城县:北魏置,属临淮郡。治所在今安徽怀远东北15里。北齐废。未知何时属沛郡。司马彪曰:后隶九江也。
又东过钟离县北,
钟离:春秋小国,子爵。在今安徽凤阳县板桥镇古城村。处于吴、楚交界处。前为吴所灭,后属楚。后为吴县。入秦后,属九江郡。东汉改为钟离侯国。
《世本》曰:钟离,赢姓也。应劭曰:县,故钟离子国也,楚灭之以为县。《春秋左传》所谓吴公子光即阖闾伐楚,拔钟离者也。王莽之蚕富也。豪水出阴陵县之阳亭北,豪水:即东濠水。在今安徽凤阳东北20里。三源合流,北流至临淮关入淮。阴陵县:秦置,属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定远西北靠山乡古城集。小屈,有石穴,不测所穷。言穴出钟乳,所未详也。豪水东北流,迳其县西,又屈而南,转东,迳其城南,又北历其城东,迳小城而北流,注于淮。
淮水又东,迳夏丘县南,西汉置,属沛郡。治所在今安徽泗县东。东汉属下邳国。三国魏属下邳郡。又东,涣水入焉。又名浍水。自今河南开封东分狼汤渠水东南流经杞县、睢县、柘城,南入安徽境,经亳州东北、河南永城南、安徽宿州、固镇县,至五河县南入淮水。今上游已湮。下游在安徽境内者即今之浍河。水首受蒗荡渠于开封县。《史记》韩釐王二十一年前,使暴?鸢异体字救魏,为秦所败,?走开封者也。东南流迳陈留北,秦置县,属砀郡。治所在今开封东南26里陈留镇。又东南,西入九里注之。似有脱文。涣水又东南流,迳雍丘县故城南,秦置,属砀郡。治所在今河南杞县。又东迳承匡城,在今河南睢县西30里匡城乡。又东迳襄邑县故城南,战国秦置,属砀郡。治所在今河南睢县。故宋之承匡、襄牛之地,又名襄陵。春秋宋邑,在今河南睢县。宋襄公之所葬,故号襄陵矣。《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即梁惠王十七年前,宋景敾、缮异体字。卫公孙仓会齐师,围我襄陵。十八年,惠成王以韩师败诸侯师于襄陵。齐侯使楚景舍来求成,原为上蔡令,后为楚司马,善战。即于此也。西有承匡城,《春秋》襄公30年会于承匡者也。秦始皇以承匡卑湿,徙县于襄陵,更为襄邑。王莽以为襄平也。汉桓帝刘志建和元年,封梁冀子胡狗梁胤为侯国襄邑侯。《陈留风俗传》曰:县南有涣水。故《陈留风俗传》曰:睢、涣之间出文章丝织品,天子郊庙御服出焉,《尚书禹贡》所谓厥篚织文者也。
涣水又东南迳已吾县故城南,东汉永元11年(99)置,属陈留郡。治所在今河南宁陵西南39里己吾城。又东迳鄫城北。céng。春秋郑邑,在今河南睢县东南40里。《春秋》襄公元年前,《经》书:晋韩厥帅师伐郑,鲁仲孙蔑会齐、曹、邾、杞,次于鄫。杜预曰:陈留襄邑县东南有鄫城。涣水又东南迳鄢城北、yān:古国名,妘姓,在今在今河南省鄢陵县西北18里彭店乡古城村,西周时代的鄢国故城遗址在此,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后为郑武公所灭,划为郑邑。也称鄢陵。战国属魏。新城南,春秋宋邑,在今河南商丘西南。又东南,左合明沟——沟水自蓬洪陂东南流,《水经注疏》杨守敬按:睢水于睢阳城(今商丘)南积为蓬洪陂。谓之明沟——下入涣水。又迳亳城北。即南亳。在今商丘东南。相传汤曾居此。《帝王世记》曰:谷熟为南毫,东汉建武2年(26)置侯国,寻改为县,属梁国。治所在今河南虞城西南32里谷熟镇。即汤都也。《十三州志》曰:汉武帝分谷熟置。《春秋》庄公十二年前,宋公子御说奔毫者也。
涣水东迳谷熟城南。汉光武建武二年26,封更始刘玄子歆刘歆xīn为侯国谷熟侯。又东迳杨亭北。《春秋左氏传》襄公十二年前,楚子囊、秦庶长无地,伐宋师于杨梁,黄鸣《春秋列国地理图志》P:又作扬梁,春秋宋地,在今河南虞城县杜集乡西南。以报晋之取郑也。京相璠曰:宋地矣。今睢阳东南三十里,有故杨梁城,今曰阳亭也,俗名之曰缘城,非矣。西北去梁国八十里。西汉高帝5年(前)改砀郡为梁国,都定陶,今山东菏泽定陶区。汉文帝时移都睢阳县,今河南商丘。涣水又东迳沛郡之建平县故城南。西汉置,属沛郡。治所在今河南夏邑西南59里马头镇。汉武帝元凤元年,当为汉昭帝(刘弗陵)元凤元年,前80。封杜延年为侯国建平侯,王莽之田平也。又东迳酂县故城南。cuó。战国秦置,属沛郡。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48里酇城镇。《春秋》襄公十年前,公会诸侯及齐世子光于?。酂异体字。今本《春秋襄公十年》无?,而有柤(zū,楚地,在今江苏邳县北稍西的泇jiā口。)今其地?聚是也,王莽之酇治矣。
涣水又东南迳费亭南。在今河南永城西南。汉建和元年,。东汉桓帝刘志的年号,-。封中常侍、沛国曹腾为侯国费亭侯。腾,字季兴,谯人也。谯县:秦改焦邑置,属泗水郡。治所在今安徽亳州。永初中,东汉安帝刘祜的年号,-。定桓帝策,曹腾参与确定汉桓帝(刘志)的政策。封费亭侯,此城即其所食之邑也。涣水又东迳銍县故城南。zhì。秦置县,属泗水郡。治所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南临涣镇。昔吴广之起兵也,使葛婴下之。涣水又东,苞水注之。即今安徽西北部浍水支流包河。水出谯城今安徽亳州北白汀陂。陂水东流迳酇县南,又东,迳郸县故城南。dān。西汉置县,属沛郡。治所在今安徽涡阳东北。汉景帝刘启中元年,中元元年:前。封周应为侯国郸侯。王莽更之曰单城也。音多。又东迳嵇山北,在今安徽濉溪县南。嵇氏故居。嵇康本姓奚,会稽人也。今浙江绍兴。先人自会稽迁于谯之銍县,改为嵇氏。取稽字之上以为姓,盖志本也。《嵇氏谱》曰:谯有嵇山,家于其侧,遂以为氏。县,魏黄初中,三国魏文帝曹丕的年号,-。曹丕,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二子。文帝以酇、城父、西汉置县,属沛郡。治所在今安徽亳州东南城父镇。山桑、西汉置县,属沛郡。治所在今安徽蒙城北36里坛城集。銍,置谯郡,东汉建安末,魏武析沛国置,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三国魏黄初二年()改为谯国。故銍隶谯焉。苞水东流入涣。
涣水又东南迳蕲县故城南。秦置,属泗水郡。治所在今安徽宿州南40里蕲qí县镇。《地理志》曰:故甀zhuì乡也。汉高帝破黥布于此。县,旧郡都尉治,王莽之蕲城也。水上有古石梁处,遗基尚存。涣水又东迳谷阳县,西汉置,属沛郡。治所在今安徽固镇县。在谷水之阳,故名。左会八丈故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渎在今灵壁县(今安徽灵璧)西南。渎上承洨水,xiáo。即今安徽固镇县北之沱水。南流注于涣。涣水又东迳谷阳戍南,《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灵壁县(今安徽灵璧)西南。又东南迳谷阳故城东北,在今安徽固镇县。右与解水会。又名蟹河。即今安徽固镇县南澥河。源出安徽濉溪县南,东流至固镇县东南入浍河。水上承县西南解塘,东北流迳谷阳城南,即谷水也。应劭曰:城在谷水之阳。又东北流注于涣。涣水又东南迳白石戍南,在今安徽灵璧西南。又迳虹城南,即东汉虹县县城。在今安徽五河县西52里刘集镇附近。洨水注之。水首受蕲水于蕲县,睢水支流。故道自今河南商丘东南分睢水,东南流,经夏邑、永城,安徽濉溪县、宿州、灵璧、泗县,江苏泗洪等县,至盱眙北入淮河。久湮。东南流迳谷阳县,八丈故渎出焉。又东合长直故沟。沟上承蕲水,南会于洨。洨水又东南流,迳洨县故城北。东汉改洨侯国置,属沛郡。治所在今安徽固镇县东濠城镇。东汉经学家和文字学家许慎曾任此县长,故世称许慎为许洨长。县有垓下聚,在今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汉高祖破项羽所在也。王莽更名其县曰肴城。应劭曰:洨水所出,音绞,经之绞也。把经纱绞合起来的绞。洨水又东南,与涣水乱流而入于淮,故应劭曰:洨水南入淮。
淮水又东至巉石山,chán。在今江苏泗洪西南。南对浮山。潼水注之。在今安徽泗县西南。俗曰南潼河。源出羊城湖,环县西门东南流,至五河县东北入淮。水首受潼县西南潼陂。潼县:即僮县。南朝宋侨置。在今江苏沭阳南6里。潼陂:又名羊城湖。在今安徽泗县东北骆庙村附近的潼城村西南。县,故临淮郡之属县,西汉元狩6年(前)置。治所在徐县,今江苏泗洪南大徐台。王莽改曰成信矣。南迳沛国夏丘县,沛国:东汉建武20年(44)改沛郡置。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夏丘县:西汉置,属沛郡。治所在今安徽泗县东。绝蕲水,又南迳夏丘县故城西,王莽改曰归思也。又东南流,迳临潼戍西,《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戍在今泗州(今安徽泗县)南。又东南至巉石西,南入淮。
淮水又东迳浮山。一名临淮山。在今安徽明光北80里浮山集西。北临淮水。山北对巉石山。梁氏天监中,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年号,-。立堰于二山之间,逆天地之心,乖民神之望,自然水溃坏矣。
淮水又东迳徐县南,战国秦置,属泗水郡。治所即今江苏泗洪南大徐台。西汉为临淮郡治。历涧水注之。导徐城西北徐陂,陂水南流,绝蕲水,迳历涧戍西,东南流注于淮。
淮水又东,池水注之。《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水曰池河,有南北二源:北源出定远县西北山,南源出合肥县东北山,皆古东城县地。水出东城县,秦置,属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定远东南大桥乡三官集。东北流,迳东城县故城南。汉以数千骑追羽,羽帅二十八骑引东城,因四隤山,tuí。在今江苏南京浦口区西南,与安徽和县接界处。斩将而去,即此处也。《史记》:孝文帝八年前,封淮南厉王刘长子刘良为侯国东城侯。《地理志》:王莽更名之曰武城也。池水又东北,流历二山间,东北入于淮,谓之池河口也。《水经注疏》全祖望:淮陵城临池河,池河过淮陵城(今安徽明光)西北入淮,谓之池河口。
淮水又东,蕲水注之。睢水支流。故道自今河南商丘东南分睢水,东南流,经夏邑、永城,安徽濉溪县、宿州、灵璧、泗县,江苏泗洪等县,至盱眙北入淮河。久湮。水首受睢水于谷熟城东北,睢水:汴水支流。战国鸿沟(汉称浪荡渠)支流之一。自今河南开封东分古鸿沟东流,经今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夏邑、永城,安徽濉溪、宿州、灵璧及江苏睢宁,至宿迁南注入古泗水。谷熟城:在今河南虞城西南32里谷熟镇。东迳建城县故城北。秦置,属砀郡。治所在今河南永城东南。汉武帝元朔四年前,封长沙定王刘发子刘拾为侯国建成侯。王莽之多聚也。蕲水又东南,迳蕲县。秦置,属泗水郡。治所在今安徽宿州南40里蕲县镇。西汉属沛郡,为都尉治。县有大泽乡,即今安徽宿州东南40里大泽乡。陈涉起兵于此,篝火为狐鸣处也。南则洨水出焉。即今安徽固镇县北之沱水。蕲水又东南,北八丈故渎出焉;《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渎在今灵壁县西南。又东流,长直故沟出焉;又东入夏丘县,西汉置,属沛郡。治所在今安徽泗县东。东绝潼水,俗曰南潼河。在今安徽泗县西南。源出羊城湖,环县西门东南流,至五河县东北入淮。迳夏丘县故城北,又东南迳潼县南,即僮县,南朝宋侨置。在今江苏沭阳南6里。又东流入徐县,东绝历涧,又东迳大徐县故城南,《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县字当衍......《寰宇记》,大徐城周12里,徐偃王权造,故名薄薄城,今呼为故故城。俱称大徐城。不言大徐县城,在今泗州(今安徽泗县)东。又东注于淮。
淮水又东历客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盱眙县东北。迳盱眙县故城南。《地理志》曰:都尉治。汉武帝元朔元年,封江都易王刘非子刘蒙之为侯国盱台侯。王莽更命之曰匡武。
淮水又东迳广陵淮阳城南,广陵郡:东汉建武18年(42)改广陵国置。治所在广陵县,今江苏扬州西北蜀冈上。淮阳城:在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西南废黄河南岸。城北临泗水,阻于二水之间。《述征记》,淮阳太守治。淮阳郡:东晋义熙中置,属徐州。治所在角城县,今江苏淮安淮阴区西南古淮水与泗水交会处。自后置戍,县亦有时废兴也。
又东北至下邳淮阴县西,泗水从西北来流往之。
下邳郡:东汉建安11年()改下邳国置,属徐州。治所在下邳县,今江苏睢宁西北古邳镇东。
淮阴县:秦置,治所在今江苏淮安淮阴区西南码头镇。
淮、泗之会,即角城也。左右两川,翼夹二水,决入之所,所谓泗口也。亦曰清口。即古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淮安淮阴区西南。
又东过淮阴县北,中渎水出白马湖,东北注之。
中渎水:即邗沟。故道自今江苏扬州南引江水北流,西北至淮安北入淮。
白马湖:在今江苏宝应西北15里。
淮水右岸,即淮阴也。城西二里有公路浦。在今江苏淮安淮阴区西南,久堙。昔袁术向九江,秦置郡。治所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将东奔袁谭。路出斯浦,因以为名焉。又东迳淮阴县故城北。在今江苏淮安淮阴区西南码头镇。北临淮水,汉高帝六年前,封韩信为侯国。王莽之嘉信也。昔韩信去下乡而钓于此处也。城东有两冢,西者,即漂母冢也。《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清河县(今江苏淮安淮阴区),去马头镇二里许。周回数百步,高十余丈。昔漂母食信于淮阴,信王下邳,刘邦徙齐王韩信为楚王,都下邳。盖投金增陵以报母矣。东一陵即信母冢也。
县有中渎水,首受江于广陵郡之江都县。西汉景帝四年(前)置,属江都国。治所在今江苏丹徒。县城临江,应劭《地理风俗记》曰:县为一都之会,故曰江都也。县有江水祠,西汉置,在今江苏扬州邗江区南瓜洲镇。俗谓之伍相庙也。子胥但配食耳。附在主祭的祠庙中,一起享受祭祀。岁三祭,与五岳同。旧江水道也。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二城均在今江苏扬州西北蜀冈上。城下掘深沟,谓之韩江,亦曰邗溟沟,即邗江、中渎水。春秋时吴王夫差开凿。是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人工运河。故道自今江苏扬州南引江水北过高邮西,折东北入射阳湖,又西北至淮安北入淮。自江东北通射阳湖。古名射陂。在今江苏淮安、宝应、建湖三地之间。《地理志》所谓渠水也,西北至末口入淮。在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北5里北神堰,古邗沟入淮处。自永和中,东晋穆帝司马聃的年号,-。江都水断。其水上承欧阳埭,dài,土坝。在今江苏仪征东北古运河上。引江入埭,六十里至广陵城。楚、汉之间广陵为东阳郡,高祖六年前为荆国,该年废楚王韩信为淮阴侯,分其地为荆、楚两国。立刘贾为荆王,王淮东东阳、鄣郡、会稽3郡53县,都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高祖十一年前为吴城,即吴王濞所筑也。刘邦兄刘仲之子刘濞。景帝四年前,更名江都。武帝元狩三年前,更曰广陵。王莽更名郡曰江平,县曰定安。城东水上有梁,谓之洛桥。
中渎水自广陵北出武广湖东、即今江苏高邮西南武安湖。陆阳湖西。即今江苏高邮南渌洋湖。二湖东西相直五里。水出其间,下注樊梁湖。又作繁梁湖。在今江苏高邮西北50里。旧道东北出,至博芝、亦称博支湖。在今江苏宝应东南。射阳二湖。西北出夹邪,乃至山阳矣。山阳县,东晋义熙9年()置,为山阳郡治。治所在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至永和中,患湖道多风,陈敏因穿樊梁湖北口,下注津湖在今江苏宝应南径渡过渡,渡十二里,方达津湖北口,直至夹邪。兴宁中,东晋哀帝司马丕的年号,-。复以津湖多风,又自湖之南口,沿东岸二十里,穿渠入北口,自后行者不复由湖。故蒋济《三州论》曰:淮湖纡远,水陆异路,山阳不通,陈敏穿沟,当为陈登。更凿马濑,即白马湖,在今江苏宝应西北15里。百里渡湖者也。自广陵出山阳白马湖,迳山阳城西,在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即射阳县之故城也。在今江苏宝应东北射阳镇。应劭曰:在射水之阳。汉高祖六年前,封楚左令尹项缠为侯国也。即项伯,名缠,字伯。楚将项燕子,项羽季父。在鸿门宴上为刘邦解围立功,封汉射阳侯。王莽更之曰监淮亭。世祖建武十五年39,封子荆刘荆为山阳公,治此,十七年为王国。城,本北中郎将庾希所镇。中渎水又东,谓之山阳浦,又东入淮,谓之山阳口者也。
又东,两小水流注之。
淮水左迳泗水国南,西汉元鼎四年(前)分东海郡置。治所在凌县,今江苏泗阳西北。故东海郡也。秦置,治所在郯县,今山东郯城县。徐广《史记音义》曰:泗水,国名。汉武帝元鼎四年初置,都凌。封常山宪王刘舜子,思王商刘商为国泗水王。《地理志》曰:王莽更泗水郡为水顺,一作泗川郡。秦王政23年(前)置。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秦末曾移治沛县。凌县为生凌,秦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江苏泗阳西北。西汉属泗水国。东汉属广陵郡。凌水注之,在今江苏泗阳西北。水出凌县,东流迳其县故城东,而东南流注于淮,实曰凌口也。应劭曰:凌水出县西南入淮,即《经》之所谓小水者也。
又东至广陵淮浦县,入于海。
淮浦县:西汉置,治所在今江苏涟水县西。
应劭曰:淮崖也,淮浦就是淮水岸边。盖临侧淮渎,故受此名。淮水迳县故城东,王莽更名之曰淮敬。淮水于县枝分,北为游水,即今江苏涟水县北之涟水。历朐县,秦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江苏连云港西南锦屏山侧。与沭合。今山东东南部、江苏北部之沭河。又迳朐山西,今江苏连云港西南锦屏山。山侧有朐县故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于朐县立石海上,以为秦之东门。崔琰《述初赋》曰:倚高舻以周眄兮,观秦门之将将者也。东北海中有大洲,谓之郁洲,《山海经海内东经》所谓郁山在海中者也。言是山自苍梧徙此,苍梧山,即今湖南宁远南之九嶷山。云山上犹有南方草木。今郁州治。故崔季珪之叙《述初赋》,言郁洲者,故苍梧之山也。心悦而怪之,闻其上有仙士石室也,乃往观焉。见一道人独处,休休然不谈不对,顾非已及也。看来自己是无法接近他的。即其《赋》所云:吾夕济于郁洲者也。游水又北迳东海利成县故城东,东海郡:秦置,治所在郯县,今山东郯城县。利成县:西汉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江苏连云港赣榆区西40里古城村。故利乡也,汉武帝元朔四年前,封城阳共王刘喜子婴刘婴为侯国利乡侯。王莽更之曰流泉。
游水又北,历羽山西,在今江苏东海县西北,与山东临沭交界处。《地理志》曰:羽山在祝其县东南。西汉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江苏连云港赣榆区西北夹谷山附近。从目前确定的夹谷山和羽山位置,羽毛山当在祝其县西南。《尚书》曰:尧畴咨四岳得舜,进十六族,指古代传说中高阳氏的后代八恺,和高辛氏的后代八元。为舜向尧推荐的16个贤臣。殛鲧于羽山,是为梼杌,táowù。传说就是禹的父亲鲧。与驩兜、三苗、共工同其罪,故世谓之四凶。鲧既死,其神化为黄熊,入于羽渊,在今江苏东海县东北。是为夏郊,夏天郊祭之处。三代祀之。故《连山易》曰:有崇伯鲧,伏于羽山之野者,是也。游水又北迳祝其县故城西。《春秋经定公十年》书:夏,公会齐侯于夹谷。见注。《左传》定公十年前,公及齐平,会于祝其,实夹谷也。服虔曰:地二名。这个地方有两个地名。王莽更之曰犹亭。县之东有夹口浦。
注:夹谷。黄鸣《春秋列国地理图志》P81:
齐地。夹谷有三处:其一在今江苏赣榆县西北50里;其二在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城西南30里;其三在今山东莱芜西南30里李条庄村南夹谷峪。以第三义为胜。
江永曰:“《地理志》济南淄川县西南30里有甲山,亦名夹山,一名祝山,上有夹谷台,为定公会齐侯处。案:齐鲁两君相会,不应去齐若此之近,去鲁若此之远。今莱芜县有夹谷峪,名胜志以为莱兵劫鲁侯处,庶几近之。......
顾炎武云:《水经注》莱芜县城在莱芜谷。旧说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夹谷之会,齐侯使莱人以兵劫鲁侯,是会于此地,故得莱人,非召之东莱千里之外也,不可泥祝其之名而远求之海上矣。”
江说是也。按莱芜夹谷,《清一统志》卷泰安府一“夹谷峡”条:“在莱芜县南30里,接新泰县界。左为龙门崖,右为凤凰山,《肇域记》:春秋定公会齐侯于夹谷,莱人以兵劫鲁侯,即此。”
游水左迳琅邪郡计斤县故城之西。西汉置,属琅琊郡。治所在今山东胶州西南(紧邻胶州)。《地理志》曰:莒子始起于此,后徙莒,有盐官,故世谓之南莒也。计斤:黄鸣《春秋列国地理图志》P:又名介根,在今山东胶州市西南5里,西周时莒国所都,入春秋后莒迁都,为莒邑。
插10:春秋莒国地图自黄鸣《春秋列国地理图志》P
游水又东北迳赣榆县北,西汉置,属琅琊郡。治所在今江苏连云港赣榆区东北32里盐仓城村。东侧巨海,有秦始皇碑在山上,去海百五十步,潮水至,加其上三丈,去则三尺,所见东北倾石,看得见一块向东北倾斜的石碑。长一丈八尺,广五尺,厚三尺八寸,一行十二字。游水又东北迳纪鄣故城南。《春秋》昭公十九年前,齐伐莒,莒子奔纪鄣。黄鸣《春秋列国地理图志》P:莒邑,在今山东日照市安东卫村。莒之妇人,怒莒子之害其夫,老而托纺焉。寄身纪鄣纺织。取其纑lú麻线而夜缒zhuì,缒绝,鼓噪,城上人亦噪。莒共公惧,启西门而出,齐遂入纪。故纪子帛之国封国。《谷梁传》曰:吾伯姬鲁国君长女归于纪者也。杜预曰:纪鄣,地二名。这地方有两个地名。东海赣榆县东北,有故纪城,即此城也。游水东北入海,旧吴之燕岱,常泛巨海,惮其涛险,更沿溯是渎,由是出。《地理志》曰:游水自淮浦北入海。《尔雅》曰:淮别为浒。水自淮水出为浒水。见《尔雅释水》。游水亦枝称者也。也是支流名。
参考资料:
中华书局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水经注》陈桥驿主译
文物出版社《春秋列国地理图志》黄鸣著
中华书局《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著
百度网站、汉典网、古诗文网等
更多详情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