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氾水,是一座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古镇。创立于年的氾水高中因学风严谨一直是当地人的骄傲。随着招生政策发生改变,除了氾水本镇及周边乡镇的学生,相当多宝应城区学生选择氾水高中就读,由此衍生一个特别的群体——“陪读妈妈”。为了孩子,她们暂舍城里的一切,租房,找工作。高考在即,21日,记者前往氾水镇,走进这群从城里下乡的“陪读妈妈”。
城里下乡的“陪读妈妈”
在女儿阳阳来氾水高中读书前,80后妈妈杨璇从未来过氾水镇。杨璇,年出生在宝应县城,独生子女,从小按部就班地在城里上学和工作。如今,她在城里一边做生意,一边从事腹语的演出和培训事业。因为多次参加央视和多家卫视工作,她是宝应当地的名人。可为了照顾女儿读书,她不得不城里乡下两头跑,让年老的父母帮着照顾生意,也舍弃了不少演出。“这三年是女儿人生最关键的时期,我必须全力以赴。”杨璇坚定地告诉记者。
“胖姐”朱士燕是“陪读妈妈”们为她起的昵称。朱士燕勤劳能干,性格开朗,她有两个女儿。去年,得悉大女儿考上氾水高中后,朱士燕立刻赶到学校周边租了一间小屋,买床,置办锅碗瓢盆。随后,她回城里辞了工作。朱士燕说:“我16岁出来打工,有个稳定工作不容易,但为了孩子,我必须这么做!”
另一位“陪读妈妈”杨永艳老家是贵州的,三四年前她随丈夫在宝应城里安家。老大考上氾水高中后,她也跟着一起到了氾水镇,把上初中的二子丢给丈夫照顾。为了让老大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她花了不菲的价格租了一套楼上下的房子。
照顾孩子的同时再打份工
安排好住处,为了生计,不少“陪读妈妈”开始在镇上找工作。“毕竟要陪孩子三年呢,要找份工作挣点家用。”朱士燕租住的小院里有七八个“陪读妈妈”。“孩子‘高一’到‘高三’的都有,大家一闲聊,就知道哪儿要小工。”朱士燕说,搬来没多久,她便在一家小玻璃厂顺利地找到一份彩绘的工作,每天忙好孩子,就赶去上班。
在朱士燕所在的工厂,工人基本都是“陪读妈妈”。在她的车间,记者还见到一位“陪读奶奶”。她叫石青花,今年65岁,从城里赶到乡下,照顾上高中的孙女。石奶奶手脚灵巧,每天除了把孙女照顾得妥妥当当,到玻璃厂打工挣得也比其他人多一些。
杨永艳在一家服装厂工作,厂里也有不少“陪读妈妈”,厂里的管理人员徐冬是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杭集镇人。她告诉记者,工厂在氾水开办6年,来打工的“陪读妈妈”越来越多。知道她们要照顾孩子的特殊情况,徐冬一般对她们上下班时间没有硬性规定。“每天只要干满七八个小时就行,有的妈妈手脚麻利,一个月下来最多能挣四五千元呢。”
而城乡两头跑的杨璇,虽没在镇上找份工作,却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