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残酷月光 > 宝应县学校 > 徽州历史上被撤销的几个县

徽州历史上被撤销的几个县

发布时间:2021/4/29 15:36:28

徽州历史

◎文字作者:高小德,90后,屯溪人。

◎参考文献:

《旧唐书》、《新唐书》、《太平寰宇记》、《新安志》、《康熙徽州府志》、《道光休宁县志》、《徽州地区简志》(年)、《屯溪市志》(年)、《休宁县志》(年)、《绩溪县志》(年)、《婺源县志》(年)。

◎配图:部分取自网络。

徽州自唐大历十四年(年)确立歙、黟、休宁、绩溪、婺源、祁门六县格局后,至民国二十三年(年)婺源改隶江西第五行政督察区,虽然经历了州郡名称的变化,但一府六县的行政区划稳定了年,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长期稳定的行政区划构成了徽州内部的高度向心力和外人难以理解的区域认同,时至今日,剥离出徽州主体整整三十年的绩溪县依然对徽州保持高度认同。

但在确立六县格局之前,徽州地区的行政区划也时有变动,随着政治和军事的斗争变化,徽州历史上存在多个被废止撤销的县级行政区划,本文撷取掌故、史海钩沉,不足之处望诸大方之家悉心指正。

一、梁安县

南朝梁武帝大同元年(年)析歙县华阳镇置,太清二年(年)废,前后仅14年。梁安县意为“大梁安定”,是南朝高祖武皇帝萧衍(就是那个 的和尚皇帝)为了展示自己的文治武功而析置的,故治位今绩溪县城华阳镇东0.5公里。

一般人认为绩溪县即其之肇始,今天绩溪县即有一条街道名为“良安路”。但基于严谨的史学态度,认为梁安县即绩溪县前身过于草率不甚严谨, ,今之绩溪县正式设立为两百多年后的唐代宗永泰二年(年),年传承至今,正统沿革;第二,大同元年梁武帝萧衍早已无比佞佛。

仅以大通三年(年)为例,9月15日,梁武帝第二次至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脱下帝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9月16日讲解《大般涅槃经》,25日由群臣捐钱一亿,向“三宝”祷告,请求赎回“皇帝菩萨”,27日萧衍还俗;大同十二年(年)四月十日,萧衍第三次出家,这次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太清元年(年),三月三日萧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

不难想象,在一个如此佞佛的皇帝心中,国家建设、政治清明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他心中只有莲台三宝、西方净土,笔者甚至怀疑,仓促废立梁安县很可能是为了“向佛的十九大献礼”,集千户之流民,予流官以尸位。

同时南朝梁的行政区划也无比混乱,众所周知,从东晋开始,南朝四朝仅仅占据中国淮河以南甚至长江以南地区,而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人口锐减,南朝宋大明八年治下人口万,加上各种缺漏少报,实数在万,终南朝一世,人口最盛为万,但与此配套的行政机构却如雨后春笋,以疆域相差无几的南朝梁与三国时期的吴相比,东吴为4州,而梁为州,梁的州数为吴的26倍之多,真可谓“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行政区划一片混乱,设立梁安县于行政管理无益,无非多了几个冗官食邑而已。随后,年爆发的“侯景之乱”让南梁元气大伤,和尚皇帝萧衍也被活活饿死,在一片混乱中,梁安县被废,其地复归歙县。

而真正的绩溪县设置的原因则是因为农民起义,《新安志卷一·州郡沿革》:“(永泰)二年……以宣州旌德(时旌德尚属太平县,本作者注)寇王万敌平,析歙之古华阳镇置绩溪县。”(见注解①)

二、犁阳县

东汉建安十三年(年),析歙县西乡地置,南朝陈嘉三年()废入休宁县,和徽州前身新都郡同时设立,晋太康元年()三月,晋灭吴,改新都郡为新安郡,犁阳更名黎阳,属新安郡。南朝宋大明八年(年)废黎阳县,并入海宁县。南朝梁承圣二年(年),析海宁、黟、歙重置,陈天嘉三年()又并入海宁县,自此黎阳县完全并入休宁县。根据出土文物和文献考证,故犁阳县治所位于今屯溪区黎阳镇金山(黄山气象台后、黄山学院教师金山小区)。

犁阳县的设立和新都郡的设立是同步进行的,建安十三年(年)将歙县和黟县从丹阳郡分出建立独立的新都郡,既是为了表明东吴政权在明知北上争霸无望后将重心转向境内山区的开发,同时也是为了增加赋税、获得人口,威武中郎将贺齐奉命征讨今徽州山区内的山越土著和汉族流民,在经历了异常血腥的大屠杀后,山越土著最终被镇压,东吴终于建立起对徽州山区的统治,歙县一分为五,根据南朝梁承圣二年(年),析海宁、黟、歙重置黎阳县可知,犁阳县的辖境可能包括今天屯溪区全境、歙县西南部、休宁县东部、北部、东南部、东北部,还应该有黟县或祁门县的一部分(祁门县是唐永泰二年析黟县赤山镇和浮梁县一部所置),可以说是相当庞大。

此时犁阳县的行政官员们仍处在不安和动荡之中,如果大家去过金山就可以知道,即使今天,金山仍然是一个天然的堡垒,占据金山, 可以封锁屯溪西部,将县治放在这样一个军事据点上,说明东吴当时仍未彻底解决土著和流民造反问题(顺便说下,徽州土客矛盾是在隋末唐初由汪华彻底调合的),仍然担心乱民在主力军队开拔后将攻击县衙。

关于犁阳县名的由来,确实众说纷纭。在古代,“黎”和“犁”是相通的,历史上最 的黎阳指的是西汉在河南北部设置的,即今天的浚县,在历史上留在浓墨重彩的一笔。东汉时期设置了黎阳营,相当于今天的警备区和战区指挥部,三国时期曹操和袁绍曾反复争夺黎阳县,隋唐更设立 粮仓黎阳仓。

古代行政命名非常严谨和复杂,有的要考虑国家武功(如长治、武威),有的要考虑封建教化(如旌德、宣化),黎阳命名则是依据地形和水源。古时,“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浚县境内有山曰大丕山,南方的九黎族向北扩张,和炎黄部落发生激战,战败后黎人退居大丕山,他们在此生息繁衍,久之,这座山就被称为“黎山”。其周边地域称“黎地”。西汉置县时县治在山南,故名为黎阳。

关于徽州故黎阳县得名缘由始终不清:

一、侨郡说,侨郡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行政区划,在原有领土沦陷后在他地建立的侨制机构,例如兖州人南逃在今扬州建立南兖州,豫州人南逃在合肥建立南豫州,徐州人南逃在镇江建立南徐州,但侨郡是在南北朝才兴起的,也没听过有侨县说法的,同时,南逃的北方百姓也没有来到粮少地少的山中建立侨郡的理由,不仅不方便还有可能被越族人袭击。

二、慕名说,北方的黎阳县在东汉知名度较高了,战略地位重要,钱粮众多,名人辈出,东吴命名黎阳并借此表达仍有信念染指中原也不太可能。黎阳县得名仍不可考。

三、圵(dàng)野县(误传为北野县)

唐永徽五年(),析歙东竦口地置,治今歙县桂林镇竦口村,大历四年(年)废,复归歙县,前后年。因大唐初盛,高宗志得意满,浙东赋税大增,睦州清溪县(今淳安县梓桐镇)女子陈硕真起义,连克州县,歙人蒋宝起兵响应,事平后置县,“事平遂置县于合五山上以镇之”(《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

陈硕贞起义是初唐的一件大事,虽然持续时间不足两年,仅攻占江南数个州县,但仍震慑了大唐朝廷,尤其是其自称“皇帝”,极大地 了高宗李治的尊严。永徽五年(),在镇压成功后,高宗在陈硕贞屯兵地置县表示镇压,圵,指高田,即陈硕贞所驻之合五山,野,野人、化外之人,不讲情理、没有礼貌。同时高宗改封自己的侄儿、太宗李世民之孙、濮王李泰之子、顺阳县开国侯李徽为新安郡王。

圵野县城遗址今尚可略窥。城廊略呈方形,前临扬之水.后靠花园岭,左依竦水,右居平畈。城内有三条基本平行的街道。现竦口小学(程氏祠堂)为县衙所在,附近有牢间室、钱粮柜,浴马池等遗址。该村在前街南北两端有砦门,上镑“圵野古邑”四字,至今无损。

《旧唐书》中有个孤证说圵野县即后来的绩溪县,“永徽五年,分置圵野县,后改为绩溪。”但此系孤证,和其他历史文献出入较大,不可信。(见注解②)

四、归德县

唐永泰二年(年,12月改元大历)析歙休各一部置,大历四年(年)废入休宁,前后不到四年(见注解③)。《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废归德县在郡西南五十里,永泰元年,草贼方清陷郡城,而县人自割据八乡之地保于此。山不属贼,贼平因请置县,大历五年废。”这个县设置的原因是唐中期在江南爆发的方清起义,方清,歙县人,宝应元年(年)在歙州起义,贼人迅速发展到数万人。

次年,与江西宣州赣匪(时宣州为江南西道)陈庄部联合,窜聚于秋浦县乌石山(今属黄山区),连陷县邑城镇。永泰元年(年)克歙州,杀刺史庞濬,大历元年(年12月起)在石埭城(今石台县)授首。在方清起义的威胁下,百姓们躲避在休歙交界的山中,在方清暴乱被镇压后,上表申请设立归德县。

《新唐书·地理五》:“永泰元年,盗方清陷州,州民拒贼,保于山险。二年,贼平,因析置归德县。大历四年省。”县域已不可考,废县后全部并入休宁县。根据《太平寰宇记》推算,县治应该在距离歙县县城西南方向25公里的山中,同时因为归德县撤销后土地全部并入休宁县,所以估计县治应该在今歙休交界的休宁县东临溪镇某处山隘中。

注解:

①唐宝应元年(),宣州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上泾乡(今旌德碧云乡境)乡民王万敌聚众占据蛟山后如洞(今碧云乡船山厚儒洞),起兵造反,抗租抗税,声震宣歙。朝廷很快镇压了这次农民起义;并于宝应二年(年)二月析太平县东北境麻城等9乡地域置旌德县。绩溪县建县为年,按理说与王万敌起义被镇压暨旌德建县无关,但罗愿《新安志》认为有关,姑从之。

②《旧唐书》是五代十国后晋高祖石敬塘下令编纂的,由于成书仓促,错漏百出。于是到了北宋,欧阳修重修唐史,是为《新唐书》。

③归德县废立时间有争议,《新唐书》认为是大历四年废,但罗愿《新安志》认为是大历五年,姑从《新唐书》。

好久不见,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高小德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yingxianzx.com/byxxx/9717.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0014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