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残酷月光 > 宝应县学校 > 安宜古镇,千年文脉源远流长

安宜古镇,千年文脉源远流长

发布时间:2022/10/22 8:46:29
哪里白癜风好治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安宜镇地处江苏中部,隶属扬州市,是宝应县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先后荣获扬州市十强镇、江苏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江苏省文明乡镇、全国千强镇、中国经济名镇等称号。

宋泾河始建于汉代,曾是古运河的一部分。昔日的宋泾河,官舟、商船往来不绝,樯帆如林。河两岸,商铺、酒楼、茶肆鳞次栉比,到了唐代的时候,宋泾河上还是三孔的桥梁,唐代诗人储光羲在《安宜园林献高使君》有云:“十里次舟楫,二桥交往来。”

在鼎甲坊的西北侧,是明朝建筑古学宫,这也是扬州境内 保存完好的古学宫。古学宫即孔庙。旧时,孔庙往往是地方上供子弟读书的场所,故又名学宫。学宫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距今近年,如今,大成殿、明伦堂仍然保存完整。

安宜在历史上丝绸纺织等手工业非常发达。13世纪,意大利 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对安宜的富庶和繁华称赞有加。他在《马可·波罗游记》第二卷《关于忽必烈大汗的丰功伟绩以及西部和南方各地的见闻录》第63章中,专门对此进行了描述:“离淮安州后,东南向沿堤骑行一日。此堤用美石建筑,在蛮子地界入境之处。此堤两岸皆水,故入其境只有此道可通。行此一日毕,则抵宝应美城。……恃商工为活,有丝甚饶,用织金锦丝绢,种类多而且美,凡生活必须之物皆甚丰饶。”当时的“宝应美城”就是今天的安宜镇。当时,宝应正经历过唐宋的繁华,到元朝的时候,还是一个地市级的政府机构,下辖宝应、盐城、山阳、淮阴等县,而安宜镇也正是宝应州州府所在地。

在安宜镇朱家巷附近,有一座鼎甲坊。据《宝应县志类编》记载:鼎甲坊在儒学大门前。为康熙癸未状元王式丹、康熙庚辰榜眼季愈、嘉庆壬戌探花朱士彦立。上有“鹏抟九万”四字为顺治知县王同春所书。“鹏抟九万”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安宜镇先后建有80多座牌坊,解放后,许多牌楼尚保存完好,可惜在那场 的浩劫中,牌楼被破坏殆尽。至今在牌楼口、县南街还留有一些牌坊的遗迹。现在的学宫附近,曾经是牌坊汇集之处。学宫前有崇儒坊、左有腾蛟坊、右有起凤坊,东北有制锦坊、东南有善庆坊、东有鼎甲坊、科第坊、西有兴贤坊,再加上牌坊式的棂星门,和状元桥南作为照壁的迎秀坊,在区区弹丸之地,竟一共有十座牌坊,不得不令世人称奇。

从南街到朱家巷,有两条巷道相通,南面一条叫学墩巷,北面一条叫小石头街。小石头街内有一座保存较好的清代建筑,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曾是县民政局的办公地,这便是朱方伯公祠。据年版《宝应县志》载:“朱氏家祠位于县城小石头街8号,为清湖北布政使朱士达家祠,建于清道光年间。有门厅、穿堂、大厅、厢房共19间,门楼砖雕、石刻精致基本完好。”建筑面积平方米,占地平方米,属浙派风格。是宝应现存规模较大的清代建筑之一,也是朱氏家族仅存的一座祠堂。来到方伯公祠前,只见多重雕砖叠砌的门楼卷檐,汉白玉石档,平地抬高的数层石阶,厚重的黑漆大门,立刻将原本的品位迅即提高,跨过汉白玉石槛,走进门堂,穿过二道厅,沿着石甬道直达正厅堂前,凝重深邃的氛围扑面而来,使人肃然之情油然而生。正厅前的天井,比 进天井宽大许多。可以想见,当年“宜禄堂”子弟论资排辈济济候立于天井之中,祭拜方伯公时的盛典是何等隆重。

林则徐为朱公祠撰写的楹联。

八三公墓碑。

鲜见的古琴石,中间为空心,弹拨时可引起共鸣。

在安宜镇水巷口3号,有一处大门朝北的普通民居,但这里却走出来了共和国 任总理——周恩来这样这样伟大的人物。在老宅大门的正上方,挂着一块由彭冲题写的“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匾额。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原为周恩来外祖父陈沅的宅第,年,9岁的周恩来曾随嗣母陈氏在这里读书学习。在宝应短短的三个月,周恩来从长他16岁的表哥陈式周接受了许多进步思想,两人相互之间也建立了深厚情谊。

蒲松龄游幕宝应纪念馆,他在民间收集的故事,后来都写进了《聊斋志异》。

泰山殿

感谢当地文史专家在酷热中为我讲解。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yingxianzx.com/byxxx/15024.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0014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