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残酷月光 > 宝应县特产 > 李白传李长之阅读笔记与摘录

李白传李长之阅读笔记与摘录

发布时间:2022/6/1 12:02:26
看白癜风权威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60725/4910787.html

前阵子,已经好久了,几个月前,当时突然想要感受一下浪漫主义的美妙,于是乎就去找了李白的传记阅读。通过阅读,了解了李白的一生,也对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的由来有了一定的认识。阅读的过程中做了一些我个人感受较深的摘录。我们不可能完全了解李白的浪漫,但是在李白的传记中,我们还是能够体会到些许李白的浪漫主义。

在阅读中,对于上图的两幅插画印象深刻,一幅是李白的画像,一幅是李白的书法《上阳台帖》。

◆一楔子李白最特别的是两只眼睛,这一点给人印象很深。对李白很崇拜的诗人魏万,曾经跑了三千多里,就为的去找李白。据他的记载是“眸子炯然,哆如饿虎”(眼珠剔亮,大得像饿虎的眼似的)。李白另一位朋友崔宗之也有诗道“双眸光照人”。可见这一点是公认的了。李白最喜欢谈。在崔宗之的同一诗里就说:“清论既抵掌,玄谈又绝倒。分明楚汉事,历历王霸道。”这是说他爱发议论,能谈哲学。熟悉汉高祖楚霸王那样的历史故事,又能谈一套政治理论。据李白自己的记载,他一个本家弟弟李令问曾经醉中问他:“哥哥的五脏都是绣花缎吗?要不,为什么开口就说得那样漂亮,下笔就那样哗哗不止呢?”他也大笑,自己承认了。这就是我们对他的几个可靠的具体的印象:大眼睛,挺精神,喜欢穿紫色,带着短刀,有道士服装,也有道士的书和药,各地游荡,爱好谈论,人们看去,仿佛是仙人。◆二李白的故乡和他的少年生活根据最可靠的说法(所谓可靠,是根据他的同时人李阳冰的记载,以及他的朋友范伦的儿子范传正的记载),是他在五岁的时候(公元年),确切在四川北部彰明县青莲乡度过他的童年。五岁以前呢,谁也不清楚了。在读书之外,李白很早就学习武术,他有“十五好剑术”的自述。他的写作也是很早的,他又有“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自叙诗。现在集中的《明堂赋》,可能就是他十五六岁时的作品。但我们由此而知道他在少年曾有过一段刻苦的学习写作的阶段,否则他不会运用那样丰富的典故,并构成那样大的篇幅,李白少年时,曾经刻苦用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他一生是在流浪中,如果不是早打下了基础,以后不会能写那样纯熟的诗歌。他离开四川以后,没回去过。他出川的时候,大概在他二十几岁。所以,凡是他写的川中景物的诗,都是他少年时期的作品。他作有《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一诗,那诗道:“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戴天山就是李白故乡彰明县的康山,可能这是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作品,其他像他作的《登锦城散花楼》诗: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又如《听蜀僧濬弹琴》诗:蜀僧抱绿绮(琴名),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也都是少年时作的。在“极目散我忧”里,知道他少年时已有早熟的成人的苦闷;在“如听万壑松”里,已见出他少年时有着高度的诗的技巧。◆三壮年的漫游大概在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吧,定居在安陆。这时,他和当过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了婚。他虽然各处漫游,但这大概是他这一期间比较固定的地方。他在这个地方,住了将近十年的光景。这是司马相如《子虚赋》所称云梦泽的附近,他羡慕司马相如,所以也就喜爱这地方了。这是他真正的抱负,也是他基本的矛盾。他的确想当一当宰相(辅弼),把天下治得太平(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功成身退,就学范蠡和张良。这是在他一生的诗文里都一贯地这样表示着的。可是他也有学道的心,想当神仙,那也是同样很有诚意的。在他政治的热心上升时,他就放弃了学道;在他政治上失败时,他就又想学仙;自然,他 是两无所成,那就只有吃酒了。我们现在要指出的是,他的从政,的确有种抱负,那就是要治国平天下,所以做官要做大的,同时也不只是功名富贵的个人享受就满足。这一种比较成熟的政治愿望,是他在壮年时形成的。这一种学仙与从政的根本矛盾,此后支配他一生。◆五漫游生活的第二期在李白往来于开封、单县时,遇见了当代的大诗人杜甫。确切的年月虽不可知,但从杜甫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看来,正是在李白刚刚离开长安,而杜甫也游开封、洛阳时定交的。此后,杜甫便非常熟悉这位“醉舞梁园夜(在开封),行歌泗水春(在山东)”的李白了。“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李白喜欢谈,李白喝了酒就更无拘无束起来,杜甫更是印象非常深的了。这时李白四十四五岁,杜甫却刚过三十。这两颗文坛 的晤聚,是中国文学史上永远不可磨灭的佳话。他们的友情,一如他们的诗歌,永远为后人所记忆着。◆六“天宝之乱”和永王璘的一幕唐明皇逃到四川,李白也是以为非常不妥的。他的有名的《蜀道难》,即是一篇政治性的讽刺诗。其中说:“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来干什么呢?)“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如果不抵抗,还不是和潼关一样吗?)“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不要再在成都享乐了!)“侧身西望长咨嗟!”(想到他们,真觉可以愤叹呵!)可是李白并没有死。他在还没有到达夜郎,只到了巫山三峡的时候,就被赦了。这也不是由于对李白有什么新的认识,而是由于立太子要大赦,天旱要大赦,赦是一般的赦,而李白也被赦就是了。这时是年,李白五十九岁了。李白死在年。从五十九岁到死(六十二岁),这三四年期间,是他 的漫游。这回漫游的范围,是由湖南、湖北到了江苏、安徽。他这时已看透一切,却也憎恶一切。他说:“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何曾称人意。”连平素喜爱的山水也不满起来了。他愿意破坏一切,“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我倒却鹦鹉洲!”(《江夏赠韦南陵冰》)他平常所羡慕的神仙,到 也觉得不可靠,“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拟古》十二首,其三)学道与从政,本是他的两大起伏矛盾的要求, 是承认都失败了,“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长歌行》)。他晚年的心情是沉痛的:门有车马宾,金鞍耀朱轮。谓从丹霄落,乃是故乡亲。呼儿扫中堂,坐客论悲辛。对酒两不饮,停觞泪盈巾。叹我万里游,飘飖三十春。空谈帝王略,紫绶不挂身。雄剑藏玉匣,阴符生素尘。廓落无所合,流离湘水滨。借问宗党间,多为泉下人。生苦百战役,死托万鬼邻。北风扬胡沙,埋翳周与秦。大运且如此,苍穹宁匪仁?恻怆竟何道,存亡任大钧!——《门有车马客行》而且当李白逝世的前一年(六十一岁了),李光弼出镇临淮,要和史朝义决战的时候,他还想请缨,因为病,才半道而还。他作有《闻李太尉大举秦兵为募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李白的爱国思想和爱国行动,可说贯彻到 的呼吸中了。他惯好以大鹏自比,于是仍以大鹏自居,写下了 的《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李白一生在文学上最佩服谢朓,他也就葬在谢朓所常去的青山之旁。这就是为中国人民热爱的诗人李白的一生。他病死了,传说他是捞月而死,让他死得更有诗意些。他真死了,却又传说他没有死,隔了几百年的人还说又曾逢见他。他生前虽不得意,死后却一直是在中国人民心里被普遍地敬爱着。◆七李白的诗。只有把这三点统统把握到:接近民歌,学习六朝,自具像“万马奔腾”“黄河一泄千里”的诗境,才能见出他的诗的特色。◆一导论我有许多时候想到李白。当我一苦闷了,当我一觉得四周围的空气太窒塞了,当我觉得处处不得伸展,焦灼与渺茫,悲愤与惶惑,向我杂然并投地袭击起来了,我就尤其想到李白了。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年),李白生于中亚细亚。家庭迁于广汉的时候,他已经五岁,是中宗神龙元年(公元年)了。(生年据宋薛仲邕《年谱》,迁还之年参范李二文。)我们明白他是华侨,我们就可了解许多事情,例如他后来能够在朝廷作《答蕃书》,证明他精通外国文字了,这在一个华侨的子弟是当然有这种方便的;又如他的小孩子有叫颇黎的,有叫明月奴的,有叫天然的,这◆四失败了的鲁仲连李白的政治生涯(假若说有的话),到这里已经成了尾声。他在江夏没有多久,就又到浔阳,我想那有名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应该作于此时: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帐,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崚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庐敖游太清。他说朝别黄鹤楼,正是由江夏、岳阳一带而来。他又到过金陵,次则往来于宣城、历阳二郡(都是安徽南部)之间, 依着他的族叔李阳冰,住在当涂,李阳冰当时是当涂令。他作的《九日龙山饮》: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和《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即作于这时。这已经是宝应元年(公元年)了,四月,代宗立,代宗搜罗贤人,便拜他为左拾遗,可是命令刚下不久,李白就在当涂死了。这是这一年十一月的事,李白死时六十二岁。◆五李白的文艺造诣与谢朓像李白在事业上有他 的向往的人物鲁仲连一样,在文艺上也有他最崇拜的一个人物,这便是谢朓。◆六李白:寂寞的超人他又竭力访求李白的后人,求了三年,于是找到李白的两个孙女,这时都出阁了,一个嫁给陈云,一个嫁给刘劝,都是农人。范传正把那两个孙女招呼来的时候,看她们衣服也很村俗了,而且也很粗糙了,只是举动还安详些。范传正便问她们的景况,她们说:“父伯禽,以贞元八年不禄而卒。有兄一人,出游一十二年,不知所在。父存无官,父殁为民,有兄不相保,为天下之穷人。无桑以自蚕,非不知机杼;无田以自力,非不知稼穑。况妇人不任,布裙粝食,何所仰给,俪于农夫,救死而已。久不敢闻于县官,惧辱祖考,乡闾逼迫,忍耻来告。”说罢便哭了,范传正当时听了也只有凄然。所说贞元八年是公元年,距李白之死已三十年了,这位伯禽便是李白生前所惦记着的“应驾小车骑白羊”的爱子了。李白四个小孩,平阳出嫁就死了,天然和颇黎没有下文,所知者只有这位伯禽了。一代大诗人的下场如此,不是“寂寞身后事”是什么呢?李白的墨迹,留传不多。《上阳台帖》是他的书法真迹,上书自咏四言诗一首,共五行字:“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点评认为推荐了解李白的一生,作者从文献、李白的诗词歌赋中梳理了大诗人李白的一生,让读者领略到李白的意气风发,人生经历。读完本书,对李白有了更好的理解,李白是一个立体的人,有其才华横溢的一面,有其仕途不顺的一面,有其纵身酒色的一面,有其漂泊不定的一面。大文豪李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他成名的经历也值得人们相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yingxianzx.com/byxtc/13917.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0014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