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订阅我们
美食求职招聘推广交友新闻娱乐
点击阅读原文穿越到太平论坛
黄山区.08.3农历闰六月十二雷阵雨25-33℃
据相关资料显示:太平县创始于唐天宝四年(年)割泾县西南14个乡地置(治三门山南,今黄山区仙源镇北“宋城”)。永泰年间(~年)中,并入泾县。大历年间(~年)中,分泾县龙门3个乡复置太平县(仍治今仙源镇北“宋城”),直至年12月1日撤销,前后长达余年。
太平,语出《庄子·天道》:"太平,治之至也。"按文言语法结构,其中的"至"应作"极"之意,全句的语义应是:时事安宁和平是社会政治的理想境界。唐代设置太平县(今属黄山区境),县名由来是否就取义于此,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些探讨。
据《太平寰宇记·江南西道·宣州》载:"太平县,南二百八十五里,元八乡,本泾县之地。唐天宝十一载以地居郡东南僻远,游民多结聚为盗,邑人患之,因安抚使奏,非别立郡邑无以遏此浇競(注:浇競,此处代指"结聚为盗"的说法)。时天下晏然,立为太平县。"《康熙太平县志》直接引用这段话来解释县名由来,我们今天读来甚觉不妥。
不妥之一:查《元和郡县图志》(注:《元和郡县图志》为唐代的地理总志,唐宪宗元和八年成书,比宋人撰的《太平寰宇记》早余年)记为:"太平县,本泾县地,天宝四年,宣城郡太守李和上奏,割泾县西南十四乡置。"
文中对太平县情况记载十分完整、明确,一些志书认为这是唐代始置太平县的可信资料。
不妥之二:《元和郡县图志》中奏置太平县的当事人是宣城郡太守,且有姓名,而《太平寰宇记》中奏置太平县的当事人是安抚使,且无姓名。
据查在唐代只对派往经战争或受灾地区进行巡视的大臣称安抚使,而唐天宝年间江南一片尚未发生大的战争和灾害,无需安抚,何来安抚使呢?
不妥之三:据陈简甫《宣州开元以来良吏记》云:"有若泾大夫李偁者,行温而恭,政清而简,不矫激以干誉,不严厉而临下,反躬而令行,存诚而化达。天宝初,自太平长迁于泾,……后卒此州。"
该篇记写于大历己酉岁(年),距天宝初仅二十余年。历代志书均记李偁为太平首任县令,从上文中可以看出李偁任太平县令时世道还是太平的,《太平寰宇记》所说的情况与此不符。
总上所述,《太平寰宇记》所记情况与其它较早期的资料记载内容不相符,而且社会背景出入较大,故完全以《太平寰宇记》的说法来解释太平县名由来是不妥的。
从唐天宝年间在皖南置县的情况看,天宝元年置青阳县,天宝三年置宁国县,天宝四年置县取名太平是极可能的。取县名"太平"以示天下承平、时世安宁,较符合唐玄宗后期统治的社会特色和一味信道求仙(注:《庄子》为道家经典著作)的心理,也较符合当时主政者李林甫一味迎合奉承的口味。
故唐代始置太平县的"太平"取义于庄子的"太平,治之至也"一语是极可能的。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用《太平寰宇记》的记述来解说太平县的县名由来难免有悖于史实之嫌,那末这段记述又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答案就在这段记述的后文,即"大历中又废,至永泰中分泾县龙门三乡复置县。"这段话记述了太平县建置后变化的史实,但记述的时序错误,全句正确的说法是"永泰中又废县,至大历中分泾县龙门三乡复置县。"
据《资治通鉴》载:"宝应元年,租庸使元载以江、淮虽经兵荒,其民比诸道犹有资产,乃按籍举八年租调之违负及逋逃者计其大数而征之;择豪吏为县令而督之,不问负之有无,资之高下,察民有粟帛者发徒围之,籍其所有而中分之,甚者什取八九,谓之曰’白著’。
有不服者,严刑以威之。民有蓄谷十斛者,则重足以待命,或相聚山泽为群盗,州县不能制。"如此的苛政,加上天降灾害,"人不堪命,皆去为’盗贼’"(见《新唐书·刘晏传》)。
农民起义象燎原之火,宣歙一带就有方清、陈庄起义。此时太平县也出现了王万敌起义(见《舆地纪胜》)。《太平寰宇记》中的"游民结聚为盗"可能即此。唐王朝派兵于永泰年间残酷地镇压了这次起义,同时废去了太平县,另置旌德县。
在唐代因这次农民起义而废县,或置县的事例不止太平县。《太平寰宇记》还记载了浙江明州的翁山县,因"袁晁反于此县,遂废之。"(注:袁晁,唐上元、宝应年间农民起义首领。)但是废太平县原是一个东西狭长的地带,且地处深山,仅置一个九乡的旌德县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故战后负责恢复社会治安秩序的"安抚使"上奏陈述废置太平县的利弊,《太平寰宇记》所载"非别立郡邑无以遏此浇競"之类的话当属要求复置太平县的理由。
复置时"分泾县龙门三乡"加上废太平县时剩下的五乡,共为八乡,所辖乡的数量刚好符合《太平寰宇记》中所载的"元八乡",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太平寰宇记》所载关于太平县的记述是复置太平县的事。
太平之立县时近唐王朝的"太平盛世",取名"太平",以示"天下晏然",当是统治者的本意,县名取义"治之至也"。复置太平县反映了唐王朝统治者经过战乱祈求太平的愿望,希望"治而太平",但这是后来的事了,不宜作为太平县名由来的解说。
太平县地处黄山北麓,境内多山,溪壑纵横,自古以来,不是兵家必争之地,所受到的战乱不多,故自唐、宋、元、明、清以来,县内姓氏人口大部分以避当时的战乱而迁来定居。
中唐诗人许浑有《移摄太平》诗云:"溪柳绕门彭泽令,野花连洞武陵人",称太平县为世外桃源。《康熙太平县志》记云:"邑诸水其源多出黄山之麓,故又别号’仙源’。"民间常用"仙源"代称县名,说明太平县实乃一处奥壤,一方乐土也。
来源:黄山区政协办作者:志文
商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