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2位。年国家统计部门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地区姜姓人口总数近万,约占人口总数的0.34%,在所有姓氏人口中排名第60位。
宝应柳堡姜庄有一支余户千余人的姜氏族人。据他们珍藏的民国年间续修的《姜氏宗谱》中记载,他们自明初定居此地,距今已有六百余年。近日,记者见到了这支姜氏的族人姜文林和姜建昌,听他们讲述了自己家族的迁徙历程和发展历史,同时了解到姜文林老人多年来带病坚持续修家谱的执著。
1
中华民族
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姜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出自炎帝神农氏。
“炎帝出生在姜水(今陕西岐山西南方。《水经注》: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周朝初期,炎帝裔孙姜子牙受封于齐,建立齐国,史称姜氏齐国。到战国中期,姜氏齐国被田氏所灭,子孙分散,为怀念故国,有些人便以国名为氏,是为齐氏,或保留故国的姓氏称姜氏。”姜文林介绍说。
“秦汉时,姜姓关东大族向西迁徙充实关中,在天水形成 的郡望。如今姜姓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据考证,在历史的变迁中,姜姓不断繁衍出新的姓氏,共计有个。其中包括吕、许、谢、纪、丘、卢等64个单姓,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公牛等38个复姓。”
2
从苏州迁出
一支落户宝应
姜文林告诉记者,据谱中记载,家族祖先是在明初洪武三年从苏州城迁出,当时共有兄弟三人,分别是伯五公、伯六公和伯七公,而自己宝应柳堡姜庄这一支是伯六公的后代。
“谱中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兄弟三人是‘洪武赶散’时从苏州阊门迁出,先祖伯六公落脚宝应。另一种说法是,伯五公和伯六公随季弟也就是伯七公赴岐县任教谕,任期满了之后返回苏州的途中,行至宝应东南五十里处,伯六公爱此地水乡清秀,便安家在此,建立姜庄,繁衍至今。”
“我们家族首次修谱是八世祖陛卿公和小山公。然而传至乾隆年间十一世祖孟庭公时,因火灾导致家谱烧毁。十四世祖冠南公和巨川公为传承家族历史,四处搜集原谱残篇,同时拜访许多乡亲故老,再次修订成谱,一直传到现在。”姜建昌说,“家谱中记载我们家族堂号原为‘渭水堂’,但是小山公在首次修谱时因其本人怀才不仕,乐于山水之间,所以将堂号改为‘乐渭堂’。前几年,我们续修家谱时,姜文林遍查史料,寻访宗亲, 经过族人多次商议,决定将堂号回归‘渭水堂’,认祖归宗。”
3
老人带病牵头续修家谱
据了解,宝应柳堡姜庄姜氏此次续修家谱的主要牵头人是姜文林,老人也是带病坚持编修,最终成稿。提起自己续修家谱的初衷,姜文林说,家谱不仅仅是一个家族历史的记载,同时也传承了家族的优良传统。如今,有很多年轻人已经逐渐忘却了自己家族的历史,忘记了家族的家风家训,自己续修家谱,一是补充上新的族人信息和家族往事,二是让更多的族中年轻人能通过家谱了解自己的家族,传承家风。
姜建昌说,姜文林续修家谱整个过程都是带病进行的。“他刚动完手术就忙着续修家谱,并且说这种事情不能拖,万一自己不行了,这件事就很难完成了。他住在宝应城里,家里还有事情,所以每天都要坐很长时间的公交车来姜庄收集资料、编写,晚上再坐车回去,真的很辛苦,我们非常感激他。”
4
耕读传家,重孝道,慎交友
据姜文林介绍,数百年来姜氏家族一支都是耕读传家,重孝道,慎交友。
“谱中记载,我们家族的孩童在年幼时必须入学读书,因为祖先深知读书可以让一个人明事理,辨是非。从书中可以了解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才是一个家族的根基。等到十四五岁时,读书小有所成者可以继续读书,参加科考。稍微差一点的,可以在家族领一块田地,半耕半读。在其后,才是打理经营家族生意,这一点也充分反映了中国几千年来重农轻商的传统。”
姜文林表示,综合来看,柳堡姜庄姜氏一族虽算不上门庭显赫,大富大贵,但至少也是一个家风严谨的书香门第。
“关于孝道,在宗谱家训中明确指出,家族中如果有不孝之人,可以由族中长辈在祠堂内对其处罚,如屡教不改,可以由族中老人直接将其赶出家门,可见家族对孝道的重视程度。”姜文林说,“此外,在家训中还重点提到了慎交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结交的朋友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我们祖先要求族中子弟不得与作奸犯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人结交,也不能与酒徒、赌徒等人相交,以免受其影响,沉迷于此,败坏门风。”记者宫鋆煜文/图来源:扬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