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一生爱极明月,月在其诗歌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李白留世的一千余首诗歌中,有月出现的就有余首,占总数的三分之一。月下的李白,,充满了对故乡、故人的深情眷念;对平民、女性的朴素情怀;对人生、宇宙的深沉思索;对诗意人生、精神家园的执著追求。
月在天,人在地,月与人之间,始终隔着无尽的空间距离。而李白笔下的月亮,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一轮孤月,而是更富有生命情态,与人相亲,与人相近。他用各种手法缩短人与月的空间距离,在空间上明月无处不在。
一、江中月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
此诗是青年李白出蜀时所作,大约开元十二年(年)秋天。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一向生活在四川,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诗人初次出四川,依恋家乡的山水,写在舟中所见的夜景:高峻的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晶亮月影。诗人将月之倒影置于江海之中,让无法触及的天上月化为伸手可及的江中月。诗篇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写思念友人之情。全诗连用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是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此诗是李白出蜀途经渡荆门时所作。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短短十个字,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其中用“随”字把“山”与“野”联结在一起,用“入”字把“江”与“荒”联结在一起。“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随着山脉的走向越来越低,最终没入大地,平原也愈加广阔,诗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而“尽”字则道出了山脉消失,平原呈现时,诗人眼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觉。“入”字则带着强烈的楔入感,描绘出了长江冲击荒原的力量,也激发着作者的豪情。作者内心的激昂奋进,也随着水流奔向遥远的天际。“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初次离别故乡,心中有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到了荆门,河道迂曲,长江江水流速已减缓。晚上,江面平静,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此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把生活在蜀中的诗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二、杯中月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将进酒》
此诗是沿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七言歌行,在同题作品中影响 。诗人豪饮高歌,借酒消愁,抒发了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诗中交织着失望与自信、悲愤与抗争的情怀,体现出诗人强烈的豪纵狂放的个性。全诗情感饱满,无论喜怒哀乐,其奔涌迸发均如江河流泻,不可遏止,且起伏跌宕,变化剧烈;在手法上多用夸张,且常以巨额数词修饰(“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既表现出诗人豪迈洒脱的情怀,又使诗作本身显得笔墨酣畅,抒情有力;在结构上大开大阖,张弛有度,充分体现了李白七言歌行的豪放特色。
诗篇开头是两组整齐的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气势豪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借黄河来起兴。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景象壮阔。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不直接说出自己感伤生命短暂而人一下就会变老,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显现出一种对镜自照手抚两鬓却无可奈何的情态。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至极,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悲感虽然不免,但在他看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诗人将天上月化为杯中影,将月与酒同饮。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表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行路难三首·其二》)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并不就此消沉。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鼓掌赞叹的好句子。“有用”而且“必”,非常的自信,简直像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需要大写的。于是,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透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态度。“长风破浪会有时”,实现自我理想的这一天总会来到的,应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破费又算得了什么!
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只能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诗人“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 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青天上的明月是什么时候升起的?我现在停下酒杯想问一问。人追攀明月永远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明月皎洁,如明镜飞上天空,映照着宫。遮蔽月亮的云雾消散殆尽,幽幽月光尽情挥洒出清冷的光辉。人们知道这月亮晚上从海上升起,又是否知道它早晨也从这云间消失?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娥孤单地在月宫住着又有谁与她相伴?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的月亮,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耀过古人。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只是匆匆过客,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我只希望在对酒当歌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常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人世间的美好岁月。
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怀中月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前不久。李白于年(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新开始了漫游生活。大约是在公元年(天宝十二载)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行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
诗人说:弃我而去的昨天,早已不可挽留。乱我心绪的今天,使人无限烦忧。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揽月入怀。“上天揽月”,诗人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 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让我们感觉到了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
这首饯别抒怀诗并不直言离别,诗人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着追求。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全诗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如歌如诉,强烈的思想情感起伏涨落,一波三折,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腾挪跌宕、跳跃发展的艺术结构完美结合,韵味深长,断续无迹,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明人评此诗“如天马行空,神龙出海”。
四、山月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
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李白对故乡峨眉月始终未能忘怀,就是万里远游之后,也一直既看且忆,更感觉峨眉月与他相伴而行。而黄鹤楼前来自故乡的僧人,带来了峨眉月,让李白百感交集而追忆峨眉山月。诗中的“峨眉山月”既是贯穿始终的主线,也是诗人与蜀僧晏关系的纽带。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我以前在巴东三峡之时,曾西望明月遥忆峨眉。诗句写在异地“看”蜀,表达了李白思念蜀地,赞美那里的心境。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家乡的峨眉山月从峨眉而出,普照沧海,长与人万里相随。描述异地之月,借月抒怀。由故人联想到许多,同月不同境,缘由心境来。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在黄鹤楼前的月光下,我忽然遇到了您这位从家乡峨眉来的客人。描写俩人相见默契相谈畅怀的情景。忆故谈今,别有心意。人生如月,阴晴圆缺,己是浮云,来去自如。潇洒超脱,浩然脱俗。也影射了作者虽身不能脱俗,心却早已超脱世俗的暗意。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四句说,这明月定将伴送他到长安去,这明月不仅照到江夏,还照到长安以及周围的秦川,而且回到蜀中仍有峨眉月相伴。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等您一振高名,誉满帝都之时,再旧来故地,与我一起玩赏峨眉的山月吧。其实,万里共明月,本无所谓这里明月那里明月之分。但是,这一方面可见李白对故乡月亮情有独钟,另一方面对比自己身似浮云,滞留吴越,羡慕蜀僧归时还可见到峨眉月。
全诗以月为媒,贯彻始终。从“我”到月,从月到僧,再写到月,侃侃谈来,动感强烈,毫不气窒。
五、石上月
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
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
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讬,吾生独无依。
对此石上月,长歌醉芳菲。
--李白《春日独酌·其一》
这首诗作于李白因贫病来当涂投其族叔李阳冰的第二年(宝应元年,年)初春。抒写作者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之情,表达了作者因年老求仙不得而产生“吾生无依”的孤独之意。
诗篇前四句写作者对春天美景的爱惜,也抒发作者对生命的感慨。春天,天气暖和,东风吹来美好之气遍于天地之间,树木在春光中欣欣向荣。灿烂的阳光照耀得芳草遍地生绿。但到了暮春之时,花朵散落飞扬,因此感叹自然规律的不可转移。后六句从日暮时孤云众鸟各有所归,想到自然中的万物皆有所托,而自己却漂泊无依。因此举杯对着石上之月,邀之共饮,以达长醉歌春日之芳菲。情调既是感伤,也是豁达。
李白写明月的诗歌,在空间上无处不在:人行至山中,山有月;渡于江上,江有月;步行溪边,溪有月。所以在李白诗歌中,有“山月”“湖月”“江月”“溪月”“石上月”……明月随处可见。真可谓是:抬头月在天,低头月在水;伸手月在指尖,回首月在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