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晓伟
年的鸦片战争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开始,传统意义上的扬州在经过康乾盛世的繁荣后,跌入了道咸时期的低谷。社会经历了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当中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保守与开放、博弈与融合等因素剧烈碰撞的“大变革时代”,西方列强使用武力,迫使整个中国包括扬州向他们开放,西方文化和基督教大规模进入扬州。扬州也有一些巨商大贾和青年学子走出国门,接受新的思潮,这个时期,对外交往所产生的影响广泛多样,所带来的剧变前所未有,又一次成了扬州社会变革的重要推手。
一
道光二十二年()六月,时值 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略者溯长江而上,一路烧杀劫掠,行至仪征老河影一带江面时,遭到当地盐民的顽强抵抗,进攻气焰受挫。而当时扬州的地方官员和盐商为了避免扬州破城之虞,竞相与侵略者妥协勾结,许诺献上五十万的“赎城费”,以换得英军不攻入扬州城。同时,以颜崇礼为首的盐商在地方官府的授意下,向英军统帅告发老河影盐民的聚居地所在,出卖盐民,从而造成英军深夜炮轰老河影,千众盐民惨死的“老河影惨案”。就在这一年,被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之先行者的魏源,在扬州新城仓巷絜园写成了《海国图志》。用今天的眼光看,《海国图志》充其量只能是一本地理教科书,但是在近两百年前,这本书足以振聋发聩,革新启蒙,可惜的是这本书并没起到应该起到的作用,相反,这本书传到日本以后,培育了当时一大批日本青少年的世界眼光。
鸦片战争以后,在中法黄埔条约的保护下,一大批外籍传教士纷纷来扬。据高尤培的《江南传教史》记载,最早来扬的外国传教士当是天主教江南教区创始人、法国耶稣会士薛礼昭和马再新。他俩是在咸丰二年()沿运河北上来到扬州的,当时扬州是江南教区中最 的一个堂口,拥有教徒名。教会势力进入以后,扬州士大夫阶层潜伏着一股强烈的抗拒倾向。政府官员对于教会势力也存在着反感,对于当地反洋教言论和事件,总是暗地纵容和支持。这在扬州就引发了人们所熟知的年和年的两次“扬州教案”。
扬州教案并没能挡住“西学东渐”的脚步,一群知识分子留美、留日、留欧,成为近代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在当时的开放与改革两大历史课题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从年到年,赴国外留学的扬州人大约有31人,占同期江苏留学生总人数的18%。其中卞寿孙的出国时间最早,他于光绪三十二年()赴美国留学。扬州旅外留学生当中,刘师培何震夫妇、朱自清、李公朴、卞白眉(寿孙)、卞福荪、盛成、吴白匋、潘张玉良、王伯龄、卜少夫、戴天球、何公美、胡显伯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中又当以刘师培的影响为 。“宣统初,当道设南洋劝业会于江宁省城,其与会得奖者,颇不乏人。”民国年间《江都县续志》所记载的“南洋劝业会”开展于宣统二年()的南京,当时扬州有很多企业和个人参展,梁盛福漆器、庆瑢女士刺绣帐檐桌帏等二十件物品获奖。除两江而外,全国有22个行省和国外的14个国家及地区参加展览并设馆,展品约达百万件,时人称之为“我中国五千年未有之盛举”。鸦片战争后,随着工商业的逐渐发展、扩大对外贸易的需要,中国人开始逐渐主动走出去交流,其中年的巴拿马博览会是重要的开端。博览会从年2月20日开展,到12月4日闭幕,展期长达9个半月,总参观人数超过18,,人,开创了世界历史上博览会历时最长、参加人数最多的先河。在这次博览会上,扬州的三和四美酱菜获得金奖,“谢馥春”香粉获得银奖,梁盛福漆器获得一等奖。
二年,时任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以办理善后为名,向英、法、德、俄、日等列强借款万英镑,签订了《中国政府善后借款合同》,依照这个合同的附加条件,全国的盐税成为抵押品,由外国人参加盐税征收,在盐务署下设“稽核总所”。然后在产盐区设立“稽核分所”或“稽核处”,名义上华人为正、洋人为副,实际上是洋人掌管实权。扬州的“两淮盐务稽核所”于年成立,年关闭,历时三十年。据了解,当时扬州盐务稽核所的华人总办为中国人林振翰,字永修,福建人;洋人会办为日本人高洲太助(据日本汉学家长泽规矩也在《中国书林一瞥》中的记载,年左右为加藤谦一)。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在《中国游记》中说,他年初到扬州旅游,就是由高洲太助接待的。此人自视甚高,他曾说:“外国人在扬州做官的,前有马可·波罗,后有高洲太助,如此而已。”同年,高洲太助经考证知道,扬州蜀冈之上的法净寺即古大明寺,东渡日本传法的鉴真大和尚曾在大明寺当过住持,于是请日本东方文化学院院长常盘大定博士撰写了《古大明寺唐鉴真和尚遗址碑》的碑文,邀冶春后社诗人、楷书名家王景琦书丹,请扬州 石工黄绍华摹勒上石,碑头则请江苏省省长、清举人韩国钧题书,文曰“山川异域,风月一天”。
古大明寺唐鑒真和尚遺址碑記/常盤大定撰;王景琦書;黃紹華镌.正書原刻.日本高洲太助立,民國11年()12月6日.摺葉托裱,墨紙尺寸:x63cm.民國拓本.
辛亥革命前后,扬州美丽的人文和自然风光曾经吸引过许多外国人。同治五年()前后,朝鲜的刘清岚侍郎到中国来出使,在完成出使任务以后,沿运河南下来到扬州,曾与退居故乡的原湖北武昌盐法道陈重庆同游瘦西湖并“合照小像”,义结金兰。光绪三十三年()七月,日本驻朝鲜 任统监伊藤博文逼迫高宗下台,是为“朝鲜国变”。其时刘清岚正在安徽芜湖养病,听到这个消息“悒郁以死”,陈重庆听到刘清岚死于芜湖的消息,悲愤交加,挥笔写下了一首《闻朝鲜之变,悲不自胜,有怀刘清岚侍郎》:“国破家亡剩孤臣,卧疾荒江泣满巾。羁旅高桥怜庾信,徘徊湘水吊灵均。死难归榇留忠骨,生别高堂负老亲。七叶貂蝉非所痛,如何天醉锡强秦。”甲午战后,中日国力水平发生变化,在日本军界政界,有很多人开始瞧不起中国,但是在日本民间,尚不乏尊重中国、愿意以华为师的友好人士,本田种竹应该算是一位。本田种竹(-),名秀,字实卿,通称幸之助,别号梦花居士,阿波(今日本德岛县)人。明治25年()曾任东京美术学校历史教授。明治29年()任文部大臣官房秘书。明治31年()赴中国游历,著《戊戌游草》2卷。与森槐南、国分青厓并称明治后期三大诗人,有《怀古田舍诗存》6卷。《游平山堂得二绝示寺僧石香》一诗,就是明治31年()作者游历中国,到扬州平山堂游览时的作品:“欧九文章绝代才,流风遗韵岂蒿莱。红梅翠竹邗沟路,载酒平山堂上来。寒鸦枯柳带江城,落日凄凉独客行。寄语山僧他日约,粥香饧白作清明。”年,美国友人埃德加·斯诺来中国担任《密勒氏评论报》中文版助理主编以后不久,曾沿着京汉铁路线做了一次长途旅行,期间到过扬州。后来斯诺在《我在旧中国十三年》一书中提到:“我到过了长江下游和大运河沿岸的所有历史上有名的地方,……扬州优美的渡桥和马可孛罗像,在忽必烈统治时期,马可孛罗管理扬州城达三年……”抗日战争时期(年前后),日本学者安藤更生曾来扬州做过一次关于唐宋扬州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并撰写了《唐宋时代扬州城之研究》。在此之前,还有年经过扬州的英国人呤琍撰写的《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年访问扬州的日本哲学家宇野哲人撰写的《中国文明记》;年访问扬州的日本文学家芥川龙之介撰写的《中国游记》;年访问扬州的日本戏剧史学家青木正儿撰写的《扬州梦华》;都程度不同地展现了外国人眼中扬州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和社会状况。
三年六七月间,三次特大暴风雨席卷中国大部分地区,给运河大堤高邮段造成了巨大的压力,8月26日清晨,运河大堤终于被撕开若干个缺口,洪水淹没了里下河地区的粮田和村庄,使高邮、兴化、泰州、东台、盐城等地成为一片汪洋。年9月底,在泰州传教的美国传教士托马斯·汉斯伯格(中文名何伯葵)驾驶着自家的住房船,从泰州到高邮实地考察。在高邮,他对大堤进行了全面察看,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随后,他将调查的结果写成书面材料,又亲自到上海向华洋义赈会(ChinaInternationalFamineReliefCommission,CIFRC)秘书长威廉姆·绍特请求捐助重建大堤。他的请求得到了华洋义赈会的认可。托马斯被委派全权负责运堤修复的资金和工程质量管理,年初,托马斯偕全家再次来到高邮,投入运堤修复工程。终于,运河大堤高邮段重又屹立起来了。因为运堤修复工程的节约、优质,托马斯获得了中外赈灾委员会的盾牌奖章。抗日战争爆发后,从年12月国民革命军57军师在长江边的施桥发起的“扬州保卫战”,到年12月新四军华中野战军主力发起的进攻日寇盘踞下的高邮的“抗日 一役”,在抗战中,中国军队在扬州地区的对日抗战中多次重创日伪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其中最 的有昭关阻击战、仪征月塘集战斗、三垛河口伏击战、高邮战役、车桥战役等,根据资料,年到年之间,扬州境内仅苏中一、二分区军民就对日伪顽强作战次,共毙伤俘日军人、伪(顽)军人,日本侵略者在侵略中国的十几年中,对我国同胞进行过血腥的屠杀,其中有史料记载的就有年12月17日,在江都发生的有青壮年多人遇难的“万福桥惨案”,遇难人数超过60人以上的屠杀就有十二次。年抗战胜利,新的内战又使这里成为主要的战场。年3月12日,国共两党及美国三方组成的军调部淮阴执行小组13人,曾因视察长江沿岸及国共双方军事冲突地点而到过高邮、宝应。总体看来,从年到年,虽然出现了陈中柱、邱扬毅、松野觉等为了捍卫扬州的对外友好交往而贡献出热忱和生命的英雄人物,但是,在此期间,扬州的对外友好交往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