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粽箬
作者:二分明月
小时候,每逢端午节来临,我们便会成群结队,用渡船进入芦苇荡采芦叶,俗称打粽箬。芦苇丛茂密而荒芜,置身茫茫芦苇丛,那醉人的绿呀,仿佛置身绿色的海洋,风吹得芦苇沙沙响,又仿佛世界只有我孤独前行。采芦叶时,如不结伴而行,很容易迷失方向,进入芦苇丛须一字排开,如走散了,即便喊得呼应,拨开芦苇丛也得寻找好长时间,我们会用力摇动身边的一片芦苇好让同伴容易发现。据说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多次隐藏在这片芦苇荡中,与日军周旋,神出鬼没,声东击西,打得鬼子团团转。
芦苇丛中有很多鸟巢,巢中多有孵蛋,这些蛋便成了我们采芦叶的 奖赏。当我们将巢中蛋拿走,鸟儿便会围着巢叫个不停,那时不懂保护野生动物,那时的野鸟也很多。
包粽子的芦苇叶称粽箬,分两种:一种是禾材叶,叶窄而脆,一般不用于裹粽子;只有楠材叶,大而韧,香而甜,大的叶子只须两片即可包得二两糯米。采摘粽箬也得有技巧,须顺着叶柄向下摘,否则会撕破叶片,成了废品。
采来的芦叶需要用开水烫一下或稍煮会,一是去掉叶子上的小虫,二是芦叶韧性更强,包的粽子才更香。用不完的粽箬挂起来凉干,或趁鲜放入冰箱,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粽子。包粽子原来是用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我们这一带现在演变成每当家里有人考试,都会包粽子,粽,“中”的意思也。
现在的粽子花色也多了起来,赤豆、红枣、花生、酱肉……我不太喜爱吃粽子,但喜欢芦叶那种特殊香味,从小就喜欢喝煮粽子的水,涰一口,青香宜人,沁人心脾,觉得比碧螺春、普耳茶还入口,至今这个习惯也没改变,女儿常笑我在忆苦思甜,回味童年;女儿这群孩子,当然不会体会到我们小时候的艰辛与乐趣。
后来母亲从芦苇荡带回几株芦苇长在乡下老家西边的河畔,很快就长成一大片,从此基本不再去芦苇荡采芦叶了,况且如今的芦苇荡围湖造田也没有成片的芦叶可采了。
可以说芦苇一身全是宝,据《本草纲目》等古书记载,芦叶能治上吐下泻,吐血,衄血,肺痈,发背。芦根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芦柴就是其秆部可以用来造纸、打柴帘建茅屋。将芦柴压扁扒开展平,编成芦苇席,可当凉席等用处就更多了。其根须纵横交错形成网状,能保土固堤,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也可连同粘连的泥土一起挖来做柴烧,乡下人称为“柴葓”。
芦苇没有梅花婀娜多姿,也不像荷花亭亭玉立,更没有玫瑰那样鲜艳的色彩,她只有一身绿,绿的朴素,绿的纯洁。芦苇集群而生,聚众而长,有着团结一致,坚定不移的信念!
如今觉得粽子也没有以前的香了,所谓吃鱼没有取鱼乐,大概如此吧。多想再与伙伴们一起深入浩瀚的芦苇荡,寻找在大自然中的快乐时光!
作者简介:
二分明月(笔名),实名姜志戎,医院(宝应泰山路3号;邮编:;手机号码:...)。
编审:张元顺主编:陈启文责编:张士柱
征稿启事
为聚大众人文之气,用大众情怀、人文之语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民族精神,记录古今文化,《宝应文苑》特向您长期征稿。稿件主要包括原创诗歌、散文、微型/短篇小说、杂文、配文摄影和社会民生报道等。来稿要求与说明:
一、文章标题下注明作者姓名;
二、文末附作者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三、文稿若带有图片、音频、视频等,一律打包,并以“稿件-姓名-体裁(诗歌、散文等)”命名发送指定邮箱或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