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通过派出所民警,季刚银电话联系上了杨某根的家人,接电话的是其63岁的老伴陈女士。听到电话那头几次三番提到“杨某根”的名字,她一下子怔住了。23年前,杨某根突然离开了家。“当年,他为了多挣钱,跟着舅母去上海打工。我知道他脑子迂,始终不答应。”陈女士说,谁知趁她外出上工时,杨某根偷偷离开了家。
这一走,就是23年,音讯全无。突然有人说,杨某根还活着,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等她和家人认领。陈女士的心绞成一团,很想哭,却流不出一滴眼泪。与在厂里加班的儿子电话商量后,陈女士当天下午乘车赶到公里以外的宝应县城。
看着眼前这个满头白发、神志不清的老头,陈女士感觉似曾相识,却又陌生。陈女士尝试着问他:“你认得我是哪个呀?”“认不得唻”“你有老婆呀?”“认不得唻”……
听着他们的对话,季刚银的心一点点往下沉。“不行,就等周一让她的儿子过来做DNA。”他想。
促膝长谈确定身份聊天仍在继续,“我家在杨庄……”杨某根的一句话,让陈女士惊喜地点着头,朝他竖起了大拇指。为了让陈女士尽可能地多陪老爷子说说话,看能不能再想起来什么,季刚银给陈女士安排了食宿。
第二天一早,原本调休的季刚银来到救助管理站,刚一见面,陈女士开心地告诉他:“都对上了,对上了!”杨某根依然不认得分别23年的老伴,却说出了儿子的小名“小军”,还有一长串乡邻的名字。“陈女士在电话里告诉儿子,‘就是你爸呀!’”季刚银说,那一刻,自己百感交集,他决定开车亲自送这对老夫妻回家。
当季刚银一行抵达仪征市救助管理站门口时,久候的杨某军跑上前,一下子紧紧地抱住了老父亲,放声痛哭,他喃喃地说:“爸爸,你这20多年跑到哪去啦……”
同样在久候的是仪征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站长李文彬说:“23年了,老人终于回家了,我们已和真州镇民政办以及社区联系,将妥善安置他回家后的生活。”
23年了,老伴和儿子都坚信,那个靠着拉板车撑起一个家的杨某根,一定会好好地回来。“他不是回来了吗?以后日子再苦再穷,我们一家人也能过下去!”杨某军说。
来源:宝应民政-END-编辑|宝应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