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则寻人启示牵动着宝应无数人的心:
寻人启示
姓名:惠正楠
身高:体重
特征:有点胖
学校:宝应城区某初中初一学生
由于考试没考好,家长说了去几句在百富华东大门附近离家出走,已经有好几个小时了。家人现在比较着急。希望看到的朋友与我们联系。非常感谢!
当小编看到这消息时也是心急如焚,
连忙打电话给他父亲核实情况
结果电话那头没有等来好消息,
而是一个父亲泣不成声,
绝望无比的声音:孩子没了....
这是一个另人心痛的消息
昨天中午十二点左右,在扬州宝应县宝曹河里,发现一具男尸。
当时一位老奶奶正在河边给菜浇水,突然发现一具男尸浮在水面,便立即叫来邻居。
据目击者介绍,男尸大约十三四岁,目测身高一米五几,在河中被发现时头朝下,上身没穿衣服。
目前,案件的具体详情警方正在调查中。
我们也不必一味的责备孩子,不懂事,其实我们的教育更该反思一下
因为关系上的居高临下,因为各种优势心理,在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容易先入为主,轻易论断、否定孩子的观点、认识,甚至,有些父母还没有听完孩子的话,或者在孩子有机会解释之前,就已经得出了结论、否定孩子的观点。
久而久之,亲子交流就成了一言堂,孩子要么反驳、争辩,亲子之间的是非、对错之争变成了情绪混战,要么,孩子就变成了闷嘴葫芦。
有的父母愿意当“事后诸葛亮”,每每在孩子出错、倒霉、沮丧的时候,嘲讽、责骂、教训,或者,名言是“我早就给你说过了!”
有的父母喜欢在孩子说话的时候,打断孩子;或者听孩子说话时三心二意;或者孩子一个话题还没有讲完,就扯到另一个话题;或者问些与当前孩子兴致勃勃讲的话题无关的问题,发表风马牛不相及的评论。
我们当然关心孩子的成功、得意,我们更关心孩子的失败、失意,而了解后者,比了解前者更困难。
实际上,有些孩子在与父母交往中,学会了不报告坏消息,而是掩饰、封锁,或者轻描淡写,甚至谎报——道理很简单,符合人避害的本性。
他们往往都有受到责骂、批评、嘲讽的历史经验:
或者,你听到孩子的坏消息,垂头丧气、情绪低迷;
或者,你的评论不着调,交流的结果无济于事,心绪反而更糟更乱;
或者,你常常窥视、监督、审查孩子的言行,要求孩子纠正,与自己保持一致;
或者,你习惯于否决孩子的思路和解决办法,给出你觉得更好的办法,甚至定要孩子采取你的解决办法;
或者,你不善于保守孩子的秘密,愿意在亲友中间进行传播;或者,你把孩子的失败、错误作为异日批评、说教、打击孩子的由头……
改善交流,需要避免这些都是交流中的“害”,同时,还可以提供交流的“利”。
不妨这样试试
从亲子关系认知角度讲,父母需要在观念上“降到”与孩子平等、平视的位置,从根本上去除身份认识上的居高临下,和话语权、智力、认识及判断力上的自以为是和优势心理——没有平等,就没有亲子之间坦率、愉快的交流。
1
不要一天到晚打听孩子的学习成绩。
多关心孩子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与孩子谈谈校园的趣事,这样便于和孩子谈到一块儿,使谈话氛围更轻松愉快。在这期间,顺带着问一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这样孩子就不容易反感了。
2
多问开放性问题。
针对家长对孩子什么情况都问导致孩子产生反感的情况,家长可以有选择地问,多用开放性的问题问孩子,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有选择性地讲。
比如,你的开场白可以是:“今天累么?”
孩子可能说:“不累。”这时你可以说:“不累就好啊,肯定是学校里有什么开心的事儿吧?”如果在学校发生了什么开心的事情,孩子便会乐意分享。
孩子也可能说:“累啊。"这时你可以顺着他的话展开:“嗯,爸爸妈妈小时候也会觉得上学累。那时候啊......你呢?你是因为这个觉得累么”与孩子产生共情,孩子便会表达他的内心。
3
转变视角,放弃居高临下的态度。
针对家长曾批评、惩罚过孩子的情况,家长可以转变视角,多表扬孩子,不论孩子在家里或在学校有任何好的行为,都夸奖一番,以便于孩子更多得做出好的表现。
比如,爸爸可以跟女儿说:“今天我在路上碰到了你班主任,他说你最近上课特别认真,作业也完成得特别好,爸爸真为你高兴。"这样孩子就会受到鼓舞,以后会做得更好。
写在
希望我们父母不要一味追求更富裕的物质生活,高大的别墅、满满的钱夾子,这些都不如一个健康健全的孩子!
如果父母少给一点压力
多一些沟通交流
也许这位13岁的少年
今天依然在阳光下呼吸
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青春不止有美好,青春也有阴霾,青春也有灰暗
不要让孩子被动的生活,被动的学习,
让他们多些阳光,多一些选择,自由而茁壮的成长!
13岁,最美好也是最迷茫的年纪
青春需要人来导引
翻翻过往的新闻
在花季选择
简直数不胜数
悲伤逆流成河
关爱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此事刻不容缓。
希望这样的悲剧以后不会再发生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您点赞,请您留言,请您转发,您的鼓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您赐稿,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