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漕运
——客从何处来(五)
文/梁永胜
总督漕运部院,是明清两朝主管全国漕运的 机构,又怎么设在州府之地淮安,祖上梁公宝田从浦口营调至总督漕运部院,在军门中任左营都司是个什么职位的官,经过粗考,逐步撩开面纱。
漕运,水道运粮也。始于春秋,发展于秦汉,昌盛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是封建王朝兴衰的命脉。漕运畅通是王朝兴衰的晴雨表,对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局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代王朝统治者都想借漕运畅通、总揽全局,驾驭全国。元、明、清未出现大的分裂,漕运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淮安(现为淮安市下属淮安区)地处运河中段,古称山阳。是南北水运枢纽,东西交通的桥梁。京杭运河沟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把南北各大经济区直接连接起来,淮安更成为南来北往货物的中转站。据《重修山阳县志》载“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船,衔尾而至山阳,经漕督盘查,依次出运河,虽山东、河南粮船不经此地,亦遥禀戒约。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阳实属咽喉要地也”。当时,千万艘粮船衔接至淮安由末口入淮北上。粮船卸载之后,再从河下装盐运往南方务地,使淮安成为漕运、盐运集散地。自隋朝起,朝廷在此设漕运专署,宋设江淮漕运部院衙门,以督查、催运漕运事宜,主管南粮北调北盐南运等筹运工作。
漕运总督在清朝为从一品、正二品大员,由勋爵大臣担任。与地方九大总督地位平等(是一个省部级单位),地位显赫,不但管理漕运,而且兼巡抚,因此也称漕抚。总督漕运机构庞大,文官武将及各种官兵达多人,下辖储仓,造船厂、卫漕兵厂等,约2万多人。漕运总督除总督漕运,提督军务,并兼任巡抚地方,兼管河道和海防,是朝廷 外放机构。历代许多漕运总督是我们熟悉的面孔。如明朝抗倭英雄史可法,清朝禁烟派的代表林则徐、鸦片战争中投降派琦善、穆彰阿、扬州人士阮元、北洋军阀段祺瑞等,都是风云人物,可见此职之重也。可是收入并不高,岁俸银仅两(二品两),年养廉银至两左右(二品两以下)。养廉金是工资数倍,让官员们不敢为,也不愿为,可见高薪养廉,不是创新,连老祖宗都知道。现在公务员收入是前进还是倒退,叫人茫然。
而左营督司,属正四品(相当于现在正厅级),岁俸两,年养廉银两。朝服饰:青金石顶,绣云雁,图样青金石顶绣虎。朝冠插有翎杖为花翎(六品以下为蓝翎)。着四爪八蟒袍(四品至六品)。文官五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及科道、侍卫等职,均需挂朝珠,朝珠颗,旁附子珠三串(男两串在左,女两串在右)。而正七品知县岁俸才45两,年养廉银0两,在当时来说,祖上还算是一个殷实富裕人家。
总督漕运部院位于淮安区中心,占地约3万平方米,与淮安区标志性建筑镇淮楼,淮安府衙大营在同一中轴线上,建筑规模宏伟,有房间,牌坊三座,中曰“重臣经理”,东西分别曰“总共上国”、“专制中原”。中轴线上分设大门、二门、大堂、二堂、大观音堂、淮河节楼。另有东西两侧房间数进。可惜以上建筑皆毁于上世纪40年代,现在仅存遗址,开辟为“总督漕运部院遗址公园”。
走在青砖石板,踽踽而行,我在寻找祖上任职过的房间,只有露白的柱基和那生生不息的小草向我诉说当年的辉煌。祖上梁公宝田从守备衔官江南营都司(住扎地:南京浦口)来淮安接任左营督司之职。此时漕运已日薄西山,失去昔日的光彩。清政府内忧外患,庚子赔款后,清朝江山已摇摇欲坠,已无暇顾及漕运整治,官员贪污腐败,敲诈勒索,丁甲与船员相互勾结,石灰掺粮,船舱喷水,屡见不鲜。随着铁路的兴修,海运的兴起,加之大运河的淤塞,漕运逐渐被海运和铁路运输而取代。本是一个肥缺官,后来已入不敷出,寅吃卯粮,为朝廷守候着残局。光绪31年()年,总督漕运部院被裁撤,繁荣千年的漕运落下了帷幕,留下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
大厦倾,历史潮流岂挡。归故里,一脉客居他乡。梁公宝田解甲归田,叶落归根回萍乡。其中一支落户在淮安,繁衍生息。上世纪三十年代举家从淮安迁徙宝应至今。寻根终见曙光,萍乡——我来了。
梁永胜作于甲午年秋戊戌年初夏修改于扬州半闲书屋(来源/宝应生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