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残酷月光 > 宝应县环境 > 每周博物状元手书,探花撰文,宝应朱氏这

每周博物状元手书,探花撰文,宝应朱氏这

发布时间:2021/1/13 16:16:37

墓志,是古人在葬在墓里的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常常用来彰显逝者生前立德、立言、立行的情况。墓志铭是指篆刻在墓志上的文体,先由撰文者书写好,再由书丹者抄写, 由石工摹刻于石。古代家风传承深厚的家族,往往十分受到重视墓志铭的内容。

宝应朱氏乃明清江淮名门望族,素以诗书传家,忠厚传人,历经六百余年至今仍旧人才济济。朱氏十七世祖朱百遒先生,一生乐善好施,德高望重。去世后,他的墓志由清末探花冯煦撰文,状元张謇手书,珍贵的手稿原件和墓志拓片均流传于世,现藏于宝应博物馆,让今天的我们可以瞻仰这位朱氏先祖的一生。

清朱敷卿墓志拓片(盖)宝应博物馆藏

清朱敷卿墓志拓片(底)宝应博物馆藏

纵:CM,横:70CM;墓志分上下两层,上层称为“盖”,下层称为“底”,底部刻有墓志铭,35行,计字;盖上刻有标题,全文为“诰封通奉大夫、知府衔、候选郎中敷卿朱公墓志铭”篆书石刻。墓志铭为清末探花冯煦撰文,文采奕奕,情真意切;状元张謇手书,小楷书法清秀飘逸,十分耐看。负责篆刻的陈玉伯亦是苏州有名的篆刻家,在摹刻中完好的呈现了状元篆书及小楷书法之美。

张謇手书朱敷卿墓志铭宝应博物馆藏

朱百遒,字敷卿,道光至光绪年间宝应人。诰封通奉大夫(从二品)、知府衔(从四品)、候选郎中。朱敷卿在家乡德高望重,“为邑杓魁”。首为“孝”字,孝顺父母。他十九岁时,父亲病危,他日夜陪伴照料,服侍父亲的饮食起居,直到他父亲病故。

其次为家乡“兴替利病,尤勤之如家”。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期间,为了防止战乱对宝应城的破坏,朱百遒招募壮士,训练成保家卫国的精兵,捍卫城关,保护了宝应城的安全。同治年间,捻军袭扰宝应县城,朱百遒亲登城楼,带领乡亲严防死守,又一次保卫了县城的安宁。

三是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在家乡经历水灾期间,朱百遒以粥赈灾,救活了无数受灾百姓。夏天,他为乡民提供茶水;冬季,又捐献棉衣等物资,为还患疾的人们毫无保留提供药物。朱百遒的外甥胡金淦,从小失去父亲,朱百遒视如己出,与自己的儿子朱崧生一同养育读书,对他的关爱甚至超过了亲生儿子。胡金淦不负养育之恩,刻苦读书,勤勉务实。后因治理河道而殉职,官至河南知县,这一切都因朱百遒对其养育的结果,而受朱百遒的恩惠而成名发迹的还有许多。

四是平易近人,和睦乡里。朱百遒家境殷实,“家政井井,大而田牧,以逮醪盐枲絲之细”,家中的田、牧、酒、盐、丝绸、纺麻等产业均管理的井井有条,富足的生活并未使朱百遒先生高高在上,“与人交平易无町畦,下至牛童马走,一饮以和,不轻镌呵。”平易近人,和牧童马夫都能一起交流,不会轻易的呵斥指派别人。“而自奉约饬衣疏布之衣,食不兼味,无声色狗马蒲博之好。”自己对穿衣吃饭要求都很朴素,没有“声色犬马赌博”的不良爱好。可看出他简朴的生活作风。

五是学养深厚,善别古董。尽管物质生活简朴,朱百遒先生对古物鉴赏却十分在行,“善鉴别古法书(古代有一定书法艺术成就的作品)、名画,若尊彝、钟卣(祭祀的礼器、青铜酒器)、碑刻之属,一见洞真伪(能善于鉴别古代保存下来的书画、青铜器、碑刻之类的文物)”。并且十分爱护,所藏古物没有损坏的,可见朱百遒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光绪二十二年,朱百遒去世的第二年,他的次子刑部主事朱崧生恳请时任安徽巡抚的冯煦先生,为他的父亲朱百遒先生撰写一篇墓志铭。冯煦乃清末探花,文章极好,有江南才子之称,本为江苏金坛人,因幼年丧父,与母亲朱氏曾寄养于宝应外公家。冯煦把自己对堂舅的缅怀之情融入了这篇感人至深的墓志铭中。

朱敷卿墓志承载了朱百遒先生的一生,其生前忠义仁孝、助人为乐、爱护百姓的品行无一不打动着我们。他为百姓谋福利,为社会添正能,其事迹不仅镌刻在墓志上,更深深的刻在于历史的长卷里,成为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恪守信念,传承优良品格的精神食粮。

宝应博物馆季美美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yingxianzx.com/byxhj/8029.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0014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