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连水
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历史上最早发明酱的民族。酱园是中国近现代百姓日常饮食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同时也营造了独具魅力的中华酱文化。
说起酱园店,生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宝应人,习惯上都叫酱油店。这一类店铺几乎是妇孺皆知,无人不晓。在人们的生活中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有四样(油、盐、酱、醋)要到酱油店中去买,有句俗话叫“没有不开张的酱油店”。可见酱油商店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酱制品是那个年代家庭的必备品。
当年在古城中大街、南大街、中大街与南大街应该是宝应最古老的商业街了,从鱼市口向南约三四百米,以广惠桥(小新桥)为界分为中大街与南大街。街道也就大约三米宽,两车交汇都显拥堵。两侧都是二层小楼,拥挤地排列在一起。一楼破墙开店,二楼为木格栅,青砖黛瓦,撑栱与窗棂上刻有精美图案,古色古香,一派明清风格。
两边不时有小巷穿过,一人巷、发财巷等,老街上繁华的街道,各类商铺店家琳琅满目,诸如南货店、烟杂店、药店、香店、茶食店(相当于后来的副食品商店)、粮油店、肉店、豆腐店、卤味店、染坊店、布店、铜匠店、银匠店、称杆店、钟表店、五金店、服装裁缝店、饺面馆、饭店、茶馆、茶炉子、铁匠店、竹匠店、照相馆、浴室、理发店等。但维系着民生需求最多的大约要算酱油店了。“去拷瓶酱油”“到街上买包盐”“去秤点酱菜”,成了那年代孩子们印记中最难忘的一项家长给予的家务劳动。
在宝应商业中,酱油店虽算不上大店大铺,但它关乎每家每户的生活必需,所以对酱油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