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绵长与久远的时光,走进宝应县射阳湖镇魏荡村,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这里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一座座亭台楼榭点缀在公园、稻田和湖边,宛如一幅优美的画卷。只见小桥飞架、流水潺潺,两边的花草树木错落有致,道路整洁宽敞,令人心旷神怡。
俯瞰魏荡玉带环绕
安大公路(江苏S省道)穿过村庄
明版县志记载先民开荒拓土史
《嘉靖宝应县志略》
江苏省美丽乡村
亭台楼榭小桥流水
据明《嘉靖宝应县志略》记载,明洪武年间,因苏北里下河地区遭受特大洪水,水过屋檐,庄稼颗粒无收,人畜淹死无数,活着的人纷纷外逃,洪水过后,大量土地抛荒。后朝庭下旨,从苏南迁徙大量人口到苏北里下河地区,实行移民,历史上称“洪武赶散”。魏荡村先民从苏州被迁徙到此安家落户。由于当时被迁徙的先民中以魏姓和纪姓为主,加之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地处湖荡之中,所以历史上称之为“魏纪个荡”。民国二十三年(年),属宝应县第4区魏荡乡,从此,魏荡的名称一直引用至今。
村内公园花木成荫
春波碧水
是什么让曾经芦苇成片的“魏纪个荡”发生美丽嬗变?矗立在村口的标识给了我们答案。原来,魏荡村是“江苏省美丽乡村”。
“以前都是土房笆房,住房条件差不说,一旦遇上火灾啥的,能连着烧十几家。”谈起曾经的魏荡村,村民任开泰感慨万千。为改变现状,不屈不挠的魏荡人,于年3月在全镇率先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并于年1月通过江苏省美丽乡村示范村验收。“现在,我们不光住上了砖瓦房,村里还通了水泥路,再也不用担心下雨、下雪天难出门了。你看,这里还建设了游园,有凉亭,有水面,还有健身设施,平时闲下来,我们大家都会来逛一逛,别提多舒心了。”任开泰的一番话,说出了魏荡人的心声,是当地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的有力印证。经过多年的努力,魏荡村于年被评为市民主法制示范村,年评为县文明村,年评为市生态村,年,创成国家人口和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评为省、市卫生村,年入选江苏省新一批“水美乡村”建设名单。
“水美乡村”
70年成就美丽嬗变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凸显
民居错落有致道路宽敞整洁
魏荡村地处镇域西北首,紧依大溪河北侧,安大路、恒黄路纵横穿越村境,西与安大路接壤。年,全村辖 至第六村民小组,总面积.06公顷,其中耕地.53公顷、水域47.53公顷。总户数户,人口人,其中男人、女人。有个姓氏,前十大姓氏分别是舒、魏、孟、吴、施、潘、范、戴、任、蔡。有3个民族,以汉族居多,还有布依、回2个少数民族。
庭前花草葳蕤
多年来,魏荡村一直重视人居环境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魏荡村的美丽蜕变得益于射阳湖镇党委、政府对民生的高度重视。70年来,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镇党委、政府结合当地独有的历史底蕴、水乡特色,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实施了一系列民生工程,将城镇化建设与古镇打造完美结合。年,该镇打响“湖畔护航”“湖畔宜居”“湖畔强镇”三大攻坚战。魏荡村跟着镇党委、政府的脚步,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本就水美、景美、人美的美丽乡村,将进一步彰显乡村特色风貌,激活美丽乡村新动能,推动乡村振兴。
村民内在气质激活强大动力
魏荡村党群服务中心
在新时代的道路上,魏荡展现出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确保了乡村振兴取得实实在在成效。这不仅得益于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也来源于魏荡人民的内在气质。
一是教育传统为乡村振兴“强筋壮骨”。魏荡村有着悠久的教育传统,年,魏荡小学在魏荡祠堂创办,有一至四年级,在校学生40人。年,大龙塘建成初级小学,在校学生人。年,办成完全小学。年,小学新建校舍13间。年,村办幼儿班2个。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使得魏荡先民的开拓精神和优良传统,得到有力传承和弘扬。乡村振兴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魏荡人深谙“发展农村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的道理。他们兴办学堂、加大教育投入,培养了一大批服务乡村的专业人才。曾经的校舍转变成党群服务中心,它已经成为魏荡党员干部群众奋进新时代的“桥头堡”。
《雄狮扬威射阳湖》传承红色记忆
二是红色基因激活强大精神动力。年春,苏中领导机关从东台三仓河地区迁驻射阳湖,随之迁来的有苏中区党委、苏中军区司令部、苏中行署和苏中榴弹厂、华中军械处 总厂、医院、苏中军区印钞厂等10多个机关及工厂。魏荡地处射阳湖西北,是苏中革命根据地的大后方,这里曾驻扎过新四军龙潭大队和淮宝支队,创办过苏中军区机米厂。魏荡人民积极支援抗日,送军粮,做军鞋,上前线,抬担架,割电话线,掩护伤兵员,还积极送子女参军,曾涌现出3天时间送8名新兵的模范事迹。魏荡村被当时的天平区表彰为全区模范 村,并赠送大红锦旗。行程万里,不忘来路;饮水思源,不忘初心。蕴藏于魏荡人血脉中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道路上迸发出强大力量,焕发着时代光芒。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江苏省美丽乡村——魏荡村以环境整治、家风家训建设和红色文化传承为重点,以乡风文明行动为抓手,打造村容整洁的“外在美”,兼修农民群众精神面貌、文明素养的“内在美”,逐步实现农村人居环境、乡风民风、文化生活美起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社会环境。
来源:扬州学习平台
作者: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