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往事并不如烟;一位宝应姑娘为何引发三代新闻人共同追寻?这次对话将从一个定格开启,听,距离战场最近的声音;看,镌刻70年初心的光影。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炮火中定格《我送亲人过大江》
70年前,江面辽阔,千帆竞发,百万雄师过大江。透过泛黄的光影,一位十八九岁的姑娘正奋力摇橹,粗黑的大辫子齐腰垂下,她的背影瘦弱却矫健有力。这个姑娘叫颜红英,出生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
《我送亲人过大江》
年3月,人民解放军在沿江百姓中征集船只,准备横渡长江,宝应姑娘颜红英瞒着父亲主动报了名。那一年,征集来的几十条船在江苏扬中的夹江上秘密训练了一个多月。
白天有敌人的军舰、飞机袭击,船只隐藏在江边的芦苇荡里,每当夜幕降临,大家才出来练兵。3月的江水依然刺骨,战士们学游泳,颜红英为他们洗衣、做饭……船上的24位战士都记住了这位英勇的大辫子姑娘。
4月22日傍晚,一声令下,颜家的木船箭一般地驶向南岸。流弹擦破了颜红英的脸颊,顿时满脸是血,可她无暇顾及!拼尽全力的瞬间被岸边的新华社摄影记者邹健东看在眼里。夕阳下,这瘦弱而矫健的背影真美!他拿起相机,抓拍!定格!记录下了《我送亲人过大江》的珍贵一刻。
新华社战地摄影记者邹健东
渡江胜利后,邹健东在战火硝烟中跟着队伍继续南下,记录下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历史进程。与战士们一同冲锋陷阵、出生入死,是战地记者的天职。新华社从年诞生到新中国成立这18年,有名新闻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邹健东镜头下的珍贵照片
邹健东镜头下的珍贵照片
“照片上的姑娘,你在哪里?”
一部《风雨钟山路》引出主人公现身
新中国成立后,这张照片的原版被存放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引发无数人的追问:“这个大辫子姑娘是谁?她是哪里人?”20世纪80年代,照片的拍摄者邹健东发起了一场寻人接力。
“如果能让画面里的人物走出来,历史不是更鲜活了吗?”邹健东的儿子、《人民画报》摄影记者邹毅说,父亲晚年 的心愿就是找到他拍摄过的战争照片中的主人公,尤其是这位大辫子姑娘。“他找了几十年,找了很多江苏新闻战线的同仁,也到江苏扬中打听过,可大辫子姑娘一直杳无音讯。”
直到年,为纪念南京解放50周年,南京电视台记者吴建宁领衔拍摄大型文献纪录片《风雨钟山路》。拍摄前夕,他在渡江胜利纪念馆的醒目位置见到了《我送亲人过大江》这张照片,引发了同样的追问。
吴建宁说:“这张照片真美!美就美在沿线人民对解放军渡江的无条件支援!如果说在纪录片当中能够追溯这段历史,找到这位摇橹的小姑娘,那将是一个很动人的故事!我们本着这样一个想法,开始了整整一年的艰难寻找。”
在长江千里岸线上找到50年前的一个背影,谈何容易?整整一年的时间里,吴建宁和摄制组带着照片走访当年的老船工,还通过扬中党史办在电视台、报纸刊发寻人启示,依然没有一丝动静。
“照片上的姑娘,你现在在哪里?”
年4月27日,纪录片《风雨钟山路》在江苏卫视播出,在第五集的结尾处,吴建宁作为总编导写下了这样一段解说词。
照片上的姑娘,你是否记得50年前的那个傍晚?你以纤弱的身躯划着木船送走了黑暗,迎来了黎明。
让吴建宁没想到的是,在江苏卫视这一集播出的第二天,他就接到颜红英,50年前的那个大辫子姑娘找到南京来了!原来,颜红英的女儿董小妹看到了节目。
吴建宁说:“我们把她请到一个会议室里面,当电视上播放这个片段的时候,颜红英从座位上一下子就站起来了。她冲到电视机前面很激动说:这是我,这是我,这是我啊!她的眼里面噙满了泪水。第二天,经过扬中党史办的核实,确认颜红英就是大辫子姑娘。”
“ 一个儿子,送他上战场!”
宝应《群英谱》映照军民鱼水情
年5月22日,颜红英和妹妹颜根兄坐飞机赴北京看望照片拍摄者邹健东。他们一起登上天安门,微笑着、手牵着手留下了一张合影。
左起:颜根兄、邹健东、颜红英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渡江胜利纪念馆新馆开馆,在各路记者的多方寻找下,曾经坐颜家木船渡江的幸存战士们齐聚首,很多人一下子认出了当年的大辫子姑娘。
颜红英和渡江战役战士在一起
渡江战役老战士们纷纷表示:“哎呀,咱们当年在一起渡江,真不简单,当时你还是小姑娘呢,现在成老英雄了!”“谢谢你啊,你把我们渡过江,不怕流血牺牲!谢谢你!”
很多人没想到,当年在江苏扬中为解放军摇橹渡江的大辫子姑娘竟然是宝应人。宝应县原党史办主任张磊介绍:宝应是革命老区,解放战争期间大批百姓踊跃报名支援前线。当地百姓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一把米用来做军粮, 一尺布用来做军装, 一个儿子送他上战场!
年,当颜红英的身份浮出水面,张磊正在宝应县委宣传部负责新闻报道工作,听说颜红英是宝应人,这位新闻人格外激动。
“上世纪县里面曾经出了一本书叫《群英谱》,封面就是用《我送亲人过大江》这张照片,好像冥冥之中就注定颜红英是我们宝应姑娘!”
至此,这个美丽的背影故事已经画下了句号,故事的A面是重逢、是圆梦;可故事的B面却是另外一段穿越70年光影的精神之旅。
穿越70年光影
是什么让三代新闻人共同接力?
时隔70年,记者循着颜红英的脚步踏上了赶赴北京的高铁,一场三代新闻人之间的对话从渡江战役中的那个美丽的背影开启。 个和我们对话的是新 代新闻人、邹健东的老上级、原《人民日报》 记者季音。
对话新 代新闻人,季音说:任何时候都不可脱离群众
年4月20日,随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突击部队抢渡长江的三名战地记者在长江边合影,左为邹健东,中为季音。
这位从上饶集中营中越狱,经历九死一生的老新闻人,身上的锐气并没有被时光打磨稀释,依然开朗、健谈、思路清晰。
“70年前的那场渡江战役,解放军指向哪里,船就驶向哪里,行动一致,这真是一个奇迹!陈毅曾经说过一句话,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我认为,渡江战役的胜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成千上万名勇敢的民工划着木帆船划出来的!”
记者:“是不是做记者也要准备牺牲?”
季音:“那当然,子弹不长眼睛,打仗哪有不死人的!”
作为战地记者,季音、邹健东与战士们一同冲锋陷阵、出生入死,当年的军民鱼水情深也让每一位身处其中的人热血沸腾。随着他的娓娓道来,新 代新闻工作者群像正穿透历史的尘埃渐渐清晰起来。新 代新闻工作者走过枪林弹雨,他们留下怎样的重托?
季音:“范长江是我的入党介绍人,他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脱离群众!战争年代对记者是很残酷的考验,现在是和平时期,可是记者照样有考验。社会考验你,有没有脱离群众?这个考验之严酷程度一点也不比战争年代差!”
对话新中国第二代新闻人,邹毅、吴建宁说:用作品记录时代
战火纷飞的年代,拍掉一个胶卷都心疼的邹建东给他的儿子、他的后辈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受父亲影响,邹健东的三个儿女都成为了新闻人,儿子邹毅成长为《人民画报》的一名摄影记者。
邹毅,《人民画报》摄影记者
和平年代,社会对记者也有生死考验。年抗洪抢险,长江湖北段水位非常高,不少围堰被冲垮了,百姓生命危在旦夕。部队冲上去了,作为记者是不是也要冲上去?当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堤坝上,新闻人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这是对你的考验,要拍到更真实的东西,你就得跟着部队 ,不顾生死。”
和平年代,社会对记者的考验还有诱惑。新中国第二代新闻工作者吴建宁就身处其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大潮涌动,很多人选择了一切向钱看。在吴建宁的身边,有人改行了,有人做起了副业,甚至有段时间,做什么都比拍纪录片挣钱,可他依然坚守在光影道路上。
从入行拍摄的 部纪录片《伟人周恩来》,到后来的《见证南京大屠杀》《走进英雄王杰》《血脉》等等,都能看到吴建宁奔跑的速度,一如当年的颜红英,为自己的信念摇桨,风雨无阻。
对话新中国第三代新闻人,TA们说:永远把镜头对准人民
年夏天,记者们追寻着前辈的脚步,赶赴苏州市吴江区太湖新城菀坪社区同芯村看望89岁的颜红英老人,渡江的炮火让她听力受损,如今也渐渐失去了语言能力,但一看到记者拿出那张照片,她就会双眼噙泪。
89岁的颜红英
扬中,是颜红英曾经豁出性命的地方,这个地名已经融入她的血脉。漫长的人生岁月,她忘记了许多沿途的风景,但渡江的记忆永存。江面上那个大辫子永远年轻生动的背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新闻人寻找她和她那个年代的故事。
颜红英是幸运的,那美丽而矫健的背影把她永远定格在了19岁的春天,并且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鲜活。年12月24日,扬州广电总台记者庞丹阳站在“好记者讲好故事”的讲台上,把颜红英的故事娓娓道来,她用一年的追问告诉大家,这些,也许就是新闻人一辈子要做的选题。
扬州广播电视台记者庞丹阳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已成为第三代新闻工作者共同的使命。
在寻找这个“寻找”故事的过程中,那些寻找大辫子背影的新闻人同样动人。虽然一代代新闻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报道的手段也在不断变迁,可无论如何变化,新闻人的坚守相同——只有永远和百姓在一起,永远把镜头对准人民,光影里的这份初心就是我们永远的追寻。
来源:江苏学习平台
作者:孙建昶庞丹阳任红雨季刚华甜夏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