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知否》中,顾廷烨的生母白氏,也是个让人心疼的女子,宁远侯府顾家因为先帝丧失了静安皇后,性情大变,猜忌功勋世家,顾家亏空了朝廷巨额欠款,眼看要大祸临头。为了填平窟窿,只能向一向社会地位很低的商贾之家求助,而巨额的亏空,自然不是张口借借(借了还得还呢)这么简单的。 的方式,就是结一门亲事,用宁远侯府的门庭声望,换商贾之家的嫁妆。这算是各取所需,取长补短。顾家的那些个奇葩亲戚,像吸血鬼一样靠着白氏的嫁妆存活下来,却对白氏,顾廷烨母子排挤打压,陷害驱逐。
白氏的落寞——带着巨额的陪嫁,迎来冰冷的现实
宁远侯府相中的,是扬州的盐商白家。白家盐商出身,家境富裕,且白老爷只有一个独女,人丁简单,所以说万贯家财都是女儿一个人的。白老也曾许诺,如果女儿出嫁,一定会给她高额的嫁妆作为陪送,在世人眼里,能娶到白家女就是娶到了金山银山,几辈子都不用奋斗了,但有钱未必是好事,不少人都是惦记着白家的钱,上门去提亲。这就包括了宁远侯府顾家,顾家当时未婚的还有老四和老五,但这两个扶不起的阿斗,就是喜欢风花雪月的纨绔子弟,白老爷膝下就这么一个女儿,没儿子继承家业,也就不打算一直把盐商做下去了,所以,没必要为了攀附官府牺牲独女的婚事,白家一打听宁远侯府的几个儿子情况,除了老大顾偃开是个君子,其他人说不好听的都是蛀虫,所以,就拒绝了这个婚事。
不久,宁远侯夫妇亲自上门提亲,并称此次提亲的对象是顾家的老大顾偃开,虽然之前娶过妻子,但是妻子病死了,所以希望娶白氏续弦。看到提亲对象是顾家有出息的大哥,白父还是很欣喜的,毕竟侯府那么高的门楣,是他这商人之家几乎不敢妄想高攀的,而且,顾偃开是嫡长子,以后就会承袭爵位。
白父应该也是知道宁远侯府为何会屈尊降贵求娶他这商贾之家,所以双方达成了协议,白氏嫁过来时,带着五十万两的嫁妆给侯府填窟窿。半年后,白氏嫁到了宁远侯府,带上了两船的嫁妆,顾家靠着这笔钱,渡过了危机。但这事白父应该没和女儿说太多,而顾家这边,顾偃开也是心不甘情不愿地娶了白氏。
新婚之夜,顾偃开就给了满心憧憬未来的白氏一盆冷水,看都没看白氏一眼,就自顾自睡了。此后连着三个月都没有碰白氏一下,这让白氏成了侯府上下的笑话,本来门第就不高,还被新婚丈夫冷落,后来,还是在宁远侯夫妇逼迫下,顾偃开才和白氏圆房。
再后来,宁远侯夫妇离世,顾偃开袭爵,白氏也生下了顾廷烨,夫妻关系却更不好了,偏偏在白氏怀二胎八个月的时候,在花园中不小心听到了顾偃开为何娶自己的原因,于是找顾偃开求证,和他争执期间,白氏让顾偃开出具和离书,嫁妆也不要了,就想收拾行李回扬州。顾偃开却觉得她是无理取闹,两人争执期间,白氏动了胎气,最终难产而死。而一年后,顾偃开就又续娶了原配妻子的妹妹——剧中的超级白莲花小秦氏。
顾廷烨这个宁远候嫡次子,后来就是被各种诬陷、排挤,硬生生流落江湖草莽,要不是因缘际会加上自己有本事,可能,顾廷烨和他生母白氏,到 都会被请出顾家祠堂。这里,明明是白氏的嫁妆救了宁远侯府,为何顾家人就这么容不下白氏和她生的儿子呢?除了顾家那些人吃相难看外,白氏的出身,也是让顾家人最看不起她的地方。
中国古代的职业等级之分和盐商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古代,人是分为三六九等的,古人有句话“士农工商”商人排在最末尾,当官的自然是 位。顾家是拥有丹书铁券的开国功勋之家,有爵位在身,自然是清高,但白家是商贾之家,所以,从这种传统认知上,一个是当官中的高层,一个是低贱的商贾,差距这么悬殊,真的不符合中国人一贯的“门当户对”之说。
白家不仅是商贾,还是颇让人看不起的盐商,这让自动结亲的宁远侯府就更觉得丢面子了。这里,就要说说这盐商是怎么回事了。
别看今天,盐是不值钱的厨房调味品,在古代,盐铁这些,可是重要的生活物资,现在食盐廉价和大工业化生产有关,而在古代农业社会,盐和铁都不是能自己产生的,不像粮食、布匹,可以自己耕种,自己织布、自给自足。
古代盐的开发也很落后,主要是海盐和井盐,海盐顾名思义就是靠海边,打捞晾晒,有地区限制,井盐需要熬制。除了产盐区外,其他地方的食盐都很贵。因为除了开采晾晒能力有限,运输物流成本也非常高,基本是马驮,人拉,船运。
一直以来,食盐都是朝廷专控的,原因无他,百姓日常必需,又不能自己产生,获利巨大。盐业官办的做法始于春秋时的齐国,始推行者就是 的管仲,我们也知道,齐国的地理位置在今天山东靠海地区,本身就有鱼盐之利,在管仲的改革下,齐国的国库钱是哗哗地进,有钱就有底气,齐桓公成为春秋的 个霸主。
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伸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史记·齐太公世家》
但到秦朝和西汉初年,盐业专卖实际上是废除了。
汉武帝时期,因大规模对匈奴用兵,虽然把汉民族的骨气打硬了,但他爷爷和他老爹(文景两代)给他攒下的家底也几乎打空了,国库没钱了怎么办呢?这时候,汉朝的经济学家桑弘羊给出了汉武帝建议,仿效春秋时期的管仲,实行了盐、铁和酒的国家专卖制度。
从元狩四年(公元前年)起在全国实行盐业官卖。在产盐的28郡和36县设置盐官,招募百姓由政府提供“牢盆”(煎盐之锅)等工具制盐,成品盐由政府定价收购、设官贩运,实行专卖。盐铁官营,一方面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给打匈奴提供了军费来源,另一方面限制大商人和地方豪强势力的坐大,防止其危及西汉政权的稳定,可谓一箭双雕。
汉昭帝时期,盐铁官营让百姓的负担加重,引起了广泛的不满。很多人提出国家不该“与民争利”最终引发了围绕“国家要不要在盐铁上退出”的“盐铁会议”大辩论。之后汉昭帝废止了榷酒制度和部分取消盐铁专卖的举措。
唐肃宗宝应六年,又对盐业的生产与经营进行了“改革”,官府把生产和零售权都交给商人,官府只控制批发这一环节。唐后期食盐专卖的结果,使得盐利在当时的国家财政结构中比例大增,地位越来越重要,唐代宗大历末,“天下之赋,盐利居半”。
宋代之后又逐渐形成了“盐引制”,即商人花钱购买盐引。能有资格取得“盐引”的盐商,都是与官府关系密切的大盐商,他们向官府纳税——购买盐引,从而取得了全国盐业的垄断经营权。因为是垄断经营,所以,大盐商们都是朝野巨富,尤其以江淮地区的盐商最富裕,《知否》中,顾廷烨的生母白氏就出自扬州大盐商之家。
“盐引每张,领盐.5斤,价6贯。”——《宋史·食货志》
古代盐商富甲天下,却被上流社会瞧不起
宋代盐业上采用盐引制度。那些盐商就相当于政府的包税人。官商勾结,因为是垄断经营的,天下独一处,所以,盐价一路高涨,买家没有还价的能力,卖家就可以从容谋取暴利,这就是盐商暴富的来源。
普通民户买不起官府正规渠道的盐,但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食品,以前甚至不叫调味品,是人补充体力能量的一种食物,缺盐的人就会无力,全身浮肿并发各种疾病死亡。记得以前看过一个系列电影《杨门女将》,就有一幕辽军在杨家军营中对盐下毒,害的宋军无盐,就没力气打仗。对盐的需求,催生了一个暴利行业——私盐贩子。
对于经营私盐者,官府虽报之以酷刑,也不能禁止。私盐贩子一旦被逮捕,那结果是相当惨的。五代时期,一旦抓住是要立刻处死的。到了宋朝,贩运私盐十斤以上的话,也会被杀头。但就算是杀头威胁,高额的利润还是会让一些胆大的人冒险去从事。历史上不乏很多私盐贩子出身的英雄人物,比如大唐名将程咬金、三国的张飞,他们年轻的时候为了生活,都贩过盐,唐末的黄巢、王仙芝在起事前,也是拧着脑袋闯世界的私盐贩子,在快速积累了一定财富后,他们才有胆量与实力造反李唐王朝。
因为盐商的暴利,让很多人感觉这就是暴发户,尤其是在古代那个等级社会,很多盐商还多有不法的行径,即便是取得官府许可的盐商,可能发家史也没那么干净,更何况还有那么多铤而走险的私盐贩子呢?所以,盐商虽然有钱,但给世人的印象就不太好,就算不是非法走私,也给人一种蝇营狗苟,重利轻义的感觉。
沧澜说:
所以说,世代簪缨的宁远侯府,看白家就如同看一个暴发户,更可气的是,还是顾家上赶着求来的亲事,宁远侯府还是靠着他们看不起的盐商之家帮他们渡过的危机,人性的自私和黑暗,在之后就表现的淋漓尽致,高高在上的人,很不想让人知道他们落魄时的囧样。
白氏和顾廷烨,在顾家很多人眼中,就是他们耻辱的象征,蒙在鼓里的白氏成了牺牲品,白老爷本想替爱女找个后半身的依托,却万没想到,“齐大非偶”害了自己的女儿,也害的外孙早年吃了那么多的暗亏。所以说,不是一路人,真的没必要非得往一路上走,尤其是婚姻大事,高攀、低就都不见得有好结局,门当户对,心意相通才最重要。
参考资料:《史记·齐太公世家》《宋史·食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