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宝应澡堂子
华连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仅吃饭是个问题,日常的洗浴也是个大问题。
那时大多数家庭住房都不宽裕,住平房的人家更是困难。像一间十一平米的小房住六七口是很普通的事。大男人平时洗澡就是借着煤球炉子熄火之前烧壶开水,用毛巾上下擦擦就算了;小孩们只能坐在竹箍的长圆形木盆里洗两下;在家妇女只能借着平日下午家中无他人,男人上班,孩子上学,烧两壶开水,挂上门帘洗浴。
当年,宝应的中大街、南大街是县城最古老的商业街了。从鱼市口向南约三四百米,以广惠桥(小新桥)为界分为中大街与南大街。街道也就大约三米宽,两车交汇都显拥堵。两侧都是两层小楼,拥挤地排列在一起。一楼破墙开店,二楼为木格栅,青砖黛瓦,撑栱与窗棂上刻有精美图案,古色古香,一派明清风格。
老街上最繁华处,各类商铺店家琳琅满目,诸如南货店、烟杂店、药店、香店、茶食店、粮油店、肉店、豆腐店、卤味店、染坊店、布店、铜匠店、银匠店、秤杆店、钟表店、五金店、服装裁缝店、饺面馆、饭店、茶馆、铁匠店、竹匠店、照相馆、理发店、澡堂子等。
尤其澡堂泡澡,是中国人的一大特色风俗。
今年86岁高寿的吴国泰老爷爷描述起当年宝应古城老澡堂子的一些故事,可以说绘声绘色。据他讲:在古城宝应隅园巷内向南50米左右有一家“隅园浴室”,后来改名“国营健康浴室”,隶属宝应县饮服公司。那时候人们要想真洗个澡就要去公共浴室、澡堂子,特别是每逢春节前,房子要打扫,人也要洗澡。时光流逝,这些老澡堂子被现代的桑拿、休闲中心等浴场替代,渐渐成了一种回忆。
还记得那些年代我们泡过的老澡堂子吗?宝应古城有宝源浴室、晚香池浴室、隅园浴室、雅堂浴室后来改名为(国营宝应浴室),宝应浴室是年1月10日正式开业的,工农浴室、沂新浴室、泰鑫池浴室、原宝应 家"女子浴室"、北门外大街百岁坊的″百岁池″浴室、原宝应泰山殿牌楼口向西过大运河"大佛寺浴室"等。宝应这9家老澡堂子、浴室建于解放前后。
60年代的记忆中:宝应澡堂子,除收银、烧火、打杂、擦背等工种外,最主要的服务是靠“跑堂”支撑的。这些伙计必须遵守服务守则:“四勤三不丢”。“四勤”是眼勤、手勤、腿勤、口勤。内容是指浴客入堂主动招呼,热情接待,安排座位,叉衣、取拖鞋、送毛巾、泡茶、添茶、送客等。“三不丢”是老年人不丢——要搀扶老年人,防其滑倒;乡下农民不丢——农村人不常入浴,防其闷池昏倒(叫昏堂子);衣帽鞋物不丢——防止误穿误戴、邻座偷窃、冒领存柜财物等。至于服务则等级明显,雅座可说是无微不至,服务到位。同时,普通室的澡客也要热情服务,这里的服务员要做到赢得顾客欢心,自己的收入才会增加。
宝应人泡澡堂子,可不单单是为了洗澡,擦背、敲背、修脚、喝茶、睡觉、闲聊……这甚至可以说是老友们聚会的一种形式。不过,水包皮的享受历来是男性专属。这是宝应澡堂子、老浴室里常见的一幕。宝应50岁以上的中年男士是泡澡堂子的主要人群,越是年长,这个习惯越是会坚持得长久。澡堂子的澡客一出池,走到躺椅前还没有站稳,跑堂的服务员一个热毛巾,双手在挤好的把子上一拍,毛巾蓬松了,就在你背上上下地擦着。很快,叭的一声,一条又热又松软的毛巾搭在了你的肩上,这是给你自个儿擦脸的。等你躺下后,提长嘴大铜壶的侍者立即把你茶几上的茶杯添满。刚从闷热的澡堂走出的你,正在又累又困之中,喝上两口热茶,顿感轻松惬意。那时的澡堂子里是允许小贩在走廊里叫卖的,如卖五香花生米、瓜子、红枣茶、银耳汤、香烟等,肚子饿了的澡客,可以随时充饥和消馋。不少澡客晚上在澡堂里睡着了,等到午夜打烊时,才被叫醒回家。可许多老年人还坚持天天去,原因是什么呢?也许年轻人不理解,用现在人的话可以叫“澡堂文化”,澡堂更像是一个茶馆,澡堂子的文化就是茶馆文化。宝应是没有多少茶馆的,走进澡堂子、浴室,看看大池子热腾腾的蒸汽、闻一闻夹杂着各种香皂味道的气息;靠在躺椅上,听听老师傅们给顾客敲背敲腿的啪啪声、澡客们轻松的谈笑声,在宝应老澡堂子、浴室和‘澡友’一起聊聊天,喝喝茶,泡泡澡,搓个背,困的时候眯一会,是老澡客 的享受了。
宝应澡堂子里的那份惬意,至今回想起来,已成为一代宝应人的美好记忆。
宝应的老澡堂子明天是否会随着氤氲的雾气一齐消散在历史的记忆里?华连水
来源:扬州报广文化传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