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陈春,《青荷》杂志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从教三十余年。在国省市县报刊发表文、图二百余篇,获奖二十余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我的童年主要定格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初期,那时,宝应的市中心在红卫桥,位于叶挺西路与中大街的交汇处,如今尚在,但早已褪去了昔日的繁华。据说,红卫桥的叫法因“文革”而起,此前一直叫大新桥。地因桥而得名,正是这座桥,承载了我童年许多的欢乐和难以忘怀的记忆。而那些最深的亲历印迹,常常触动我的心扉……
那时的红卫桥,是宝应县最繁华的地带,被称为市中心。十字路口的南向和北向,均有一片接近于足球场大的广场,与马路连成整体,显得更为开阔。县里的重大喜庆活动大都安排在这里。
在我的记忆中,春节是最热闹的时候。那时我家住在郊区农村,没有电视看,过年 的奢望就是上街玩。每逢大年初一,早上给长辈拜过年后,就会和上几个小朋友上街看热闹。所谓的上街玩,其实就是逛逛节日的红卫桥,而红卫桥也决不会让你失望,因为从不同单位、不同方向出发的舞龙队、腰鼓队、花船队、高跷队、扭秧歌队、打莲湘的队伍都会汇集到这里,逗留演出,似乎不在这里演一出就相当于没完成此行的任务一样。也正是在这里,我知道了自己是龙的传人,了解到许多民间传说,并直观地感受到本地诸多的民间艺术。这里年味很浓,让你流连忘返。沿街有许多民间艺人为你准备的套圈圈、吹糖人、捏面人、气枪射气球等好玩的小游戏小商品,只要稍微花点钱,就可以过把瘾。
红卫桥的西北角是宝应 的百货公司。相对于其他地方的商店而言,商品多而全。我记得那时候,各样东西上计划,能到这个宝应 的店买东西,就像是去了一趟大城市的感觉。我还注意到,各个柜台出售物品的钱、票证和发票均用一个铁夹子夹好,通过一根根铁丝,靠售货员的手臂用力将铁夹子使劲一推,于是夹子沿着铁丝滑到会计面前,会计弄好账后,再将收据夹上推滑回去。我有时会想,在科技水平落后的年代,我们的父辈们能想到这个土法子,真的也很了不起。
红卫桥的西南角是宝应 的糖烟酒副食品公司。那时候,糖烟酒副食品很紧缺,实行计划供应,依稀记得,每到过年过节,才能有几张票证,父亲叫上我一起来此大店买点年货回家。不过,再向西边不远处,有一家宝应城 的豆腐店,有豆腐、百叶、豆腐干、腐竹等豆制品出售,好像也是凭卷购买的,但记忆中我来的次数多些。
红卫桥的东南角是邮电局,东北角是五金公司。向东是新华书店,坐北朝南。儿时的我特别羡慕新华书店的工作人员,觉得他们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可以尽情地看书,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那时,我最喜欢看小画书了,有点零花钱就聚起来买,没钱买就跟同学借阅,有现代的、近代的、古代的、还有外国的。我如饥似渴地看,废寝忘食地看,涨了不少知识呢。再向东走几步就是东方红电影院,即现在的大众电影院。这里可是我儿时无比神往的地方,现在的孩子体会不到,那时能看一场电影就是 的享受了。每当看过一部新电影,都爱在同伴面前很骄傲地、眉飞色舞地讲一些激动人心的细节和画面,引得听者心里痒痒的,也想方设法去看它一场。印象最深的是花了八分钱打了一张电影票,看的是《地道战》。
红卫桥向西,北侧依次是宝应照相馆、宝应浴室、宝应理发馆。说起来这三个都是那时的宝应之最。因为儿时家里拮据,很少来此消费,心中只有仰视的份儿。不过,后来记不清是哪年了,终于进去消费的次数渐多了,但很快,这三位就不再是该行业的老大了。而大路南侧,则有个宝应城有名的夜市。夜市的面积其实很小,仅有几个平方,长条形,门面也小,跟家用的单扇门一样大。之所以有名,乃全城独此一家。倘若你突然需要在深夜11点至次日凌晨6点之间买个零食或小电池之类的东西,此店乃是你 的去处。
紧靠夜市的西侧,有一排橱窗,堪称宝应最权威的宣传栏。在这里,你会看到中央的 精神和宝应的最近大事。印象最深的是,谁谁犯法了、法院的判决结果会公示在这里,所以,宝应人总是不忘抽空到这里获悉一些本城的重大新闻。
最有意思的是,红卫桥向南叫中大街,向北叫北大街。所谓大街,现在看,仅有一辆小轿车的宽度。然而,那时的宝应还很穷,交通工具主要靠人的双脚,偶见板车、人力三轮车、自行车,所以,依当时的眼光看,这个街道就已经是很宽朗的了。
别小看这中大街、北大街,这可是宝应当时最繁华的商业街。各家店铺虽小,但一家挨着一家,种类繁多,有卖日用品的、有卖布匹的、有卖各种吃的,还有刻章的、画像的。鳞次栉比,好不热闹。记忆中,北大街有两处地方还分医院分院、医院分院的呢。
那时,站在红卫桥的十字路口,向东放眼望去,不到米远,就是宝应的 学府宝应中学。不到米的地方则是宝应县地方手工业局。而向西多米远,则是宝应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再西边还有西门农具厂坐落于此。
由此可见,以红卫桥为中心的纵横二轴,串联起宝应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商业中心,成为当时宝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缩影和风向标是当之无愧的,是历史的选择和必然。
今天,得益于改革开放的英明政策和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宝应的城市建设已经由原来的一环发展到三环、四环。向东发展与望直港连成一片,向南发展建成宝应新城,向北发展与泾河连成一体,向西发展建了大桥、二桥,将中港、山阳紧搂怀中。在为今天的成就自豪的同时,我欣喜地看到县领导不忘对旧城区的关心,启动了旧城改造计划。当看到老百货公司拆掉后,不是建房而是建成供附近居民休闲、纳凉的市民公园时,我由衷的钦佩县领导的大手笔,在寸土寸金的今天,需要有过人的胆识和理念,这是以人为本的胆识,这是为民执政的先进理念。
红卫桥,你是宝应历史发展的里程碑,你是宝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见证者,你的名字已经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因为你,已经与我的童年粘连交融在了一起,无法剥离。
红卫桥,你承载了我的太多的童年记忆,刻下了我许多儿时的印迹,每每忆起儿时的往事,恍如昨天一般。
我爱今天百姓生活日益提高的新宝应,也爱嗅一嗅记忆深处童年的味道,而你,红卫桥,就是一虹通往我美好童年记忆深处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