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残酷月光 > 宝应县学校 > 大家说朱广盛勃兴小品文的王纳谏

大家说朱广盛勃兴小品文的王纳谏

发布时间:2022/9/20 17:37:40

朱广盛

近读焦循《北湖小志》,对“湖中文学,盛于王铨部纳谏”之句,一直没有弄明白。“湖中文学”究竟指的是什么?

明代小品文的兴起,与北湖王纳谏先生辑评的《苏长公小品》一书有很大的关系。苏长公,就是苏轼,号东坡,因排行居长,故称为“苏长公”。是王纳谏最早将“小品”这一概念冠之于苏东坡此类文章之上,而苏东坡的这些文字正好契合了明人对“小品”的瞩望。欧明俊在《明清小品概说》(《文学遗产》年第5期)中说:“万历三十九年(),王纳谏编成《苏长公小品》,最早将‘小品’概念移植到文学中。此后以‘小品’名集者渐多。”可见,是王纳谏的选家眼光,按下了中国“小品文”的启动键。

王纳谏,字圣俞,号观涛,江都人(今扬州)。明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官至吏部稽勋司员外郎,晚明学者,著有《四书翼注》。

清雍正《江都县志·人物志·明贤》记载:王纳谏,万历癸卯乡试 。陶望龄主试,王恩任分校,得人称最盛。丁未成进士,授行人。出使荣藩,辞乐却馈,荣世子敬礼之。以疾归假,家居二载。吏部司官缺人,争营之。尚书某曰:“吾知有下闱著书,不干进者。王君可任也。”起为吏部主事,力疾招赴,五阅月历四司。疾益甚,复请告归田里,匝月而逝世。……子玉藻,崇祯癸未()进士。

王纳谏任行人期间,奉旨出使荣藩,他严格要求自己,辞掉乐舞等超规格接待,退回赠送的礼品,得到了荣王及其世子的尊敬。后来,王纳谏因为身体有病,请假回家休养。在家养病期间,他辞却应酬,潜心著述。两年之后,吏部司官缺员,朝中官员争相谋任。吏部尚书出面推荐了王纳谏。于是,朝廷任命王纳谏为吏部主事。王纳谏推辞不掉,只得带病赴京就职。五个月之内,王纳谏转任吏部四个司主事,升任稽勋司员外郎。也就在此时,王纳谏病情加重,再次请求回家休养,到家仅一个月就病逝了。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有一则故事就跟王纳谏有关,写的是王纳谏江中见鬼的故事,题目为《江中》。《江中》所言王纳谏“南游,泊舟江心”,应该就是南下湖南出使荣藩,在长江停船休息。王纳谏精心研究易理,在扬州地区知名度很高。《经义考》卷六十一记载黄素愿曰:“吾友观涛王君,精易理,言简而便,理约而精,宜公之学易者。”可见王纳谏是个精通《周易》的大学问家,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士子们都十分仰慕王纳谏的学术研究,推崇他的研究成果。蒲松龄在扬州期间一定听到了王纳谏的种种传闻,后来择其精彩之处,予以加工,写入《聊斋志异》之中。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将《江中》置于卷一,二十四卷抄本《聊斋志异》将此篇(题为《江中鬼》)置于卷三,说明蒲松龄写作此篇文章较早,可能是自宝应县返回家乡不久。

王纳谏是个学者型官员,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善编书,一出手就是畅销书。《江都乡贤录》说他于书无不读,原本六经有会心。如果没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辑评的《苏长公小品》一书也不会一炮走红的。

“小品”一词,原是六朝时候对于佛经节本的称谓,后用以指称中国古代散文中那些篇幅短小、精美隽秀的作品。明代中后期,“小品”一词开始在各类文献中大量出现,而 赋予“小品”以文学意义的,则是王纳谏编选的《苏长公小品》一书。苏文多姿多彩,其小品韵味隽永,涵盖私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手拈来,率性活泼。王纳谏此举之后,以“小品”名集者渐多。说此书催生了明朝小品文的兴起和发展,并非虚言。这个选集的趣味大致代表了那个时期的文学观,所以能成为爆款。自此,小品以选本的方式进入了文学史的视野。

令人欣慰的是,扬州图书馆藏有明代王纳谏编选的《苏长公小品》[四卷,(宋)苏轼撰]明泰昌元年()凌启康刻套印本,并且列入 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苏长公小品》最早的刻本是明万历三十九年()由王圣俞的友人章万椿(古生)作序付梓的心远轩刻本(凡二卷)。可见扬州图书馆《苏长公小品》的藏本也是比较早的刻本,弥足珍贵。

作者简介:

入行教师13载,转型传媒20余,爱上扬州文化一辈子。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yingxianzx.com/byxxx/14684.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0014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