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阜宁人多数知道县城在建县前叫“庙湾”,一个大河湾(弯),一座真武庙。再往前,这里不叫“庙湾”,而叫“黄浦”。
无论是庙湾还是黄浦,都与射阳河直接相关。所以,我一直讲,射阳河是阜宁人民的母亲河!
射阳河,古称射阳湖,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自然河流。源自江苏扬州宝应的射阳湖,由南向北、由西向东,流经建湖、阜宁、滨海、射阳等县, 在江苏盐城市射阳县境内注入黄海,全长公里。是苏北里下河地区最重要的一条河流。
里下河地区的范围,西到大运河、东到串场河、南到通扬运河、北到苏北灌溉总渠。因为淮安到长江瓜洲渡这一段大运河称“里运河”,串场河历史上又称为“下河”,所以这一个区域被人们称为“里下河地区”。
里下河平原与太湖平原的形成原理一样,都属于“湖积平原”。即原来是河口或海湾,后因为河流带来的泥沙以及海浪带来的泥沙沉积,形成沙堤,从而形成与海洋隔绝的潟湖。河流带来的泥沙继续在潟湖中沉积,最终形成“湖积平原”。对苏北里下河平原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的河流不是射阳河,因为射阳河应该是在里下河平原形成过程中或形成以后形成的。是长江、淮河和夺淮以后的黄河,将外部泥沙带过来,在这个古潟湖中沉积下来,形成了湖积平原。
宝应的射阳湖这一带(包括我们阜宁的马家荡),是里下河地区的“锅底洼”,是江苏省内陆海拔 的地区。本区域降水丰富,地面径流,长江、淮河以及后来的黄河注入的河水,几乎都向这个“锅底洼”聚集。当“锅底洼”水满之后,必然外泄,形成漫流,沿着地势低洼的沟壑汇流冲刷,沿途再接纳地面径流, 就形成新的河流,射阳河就是其中最典型 的大河流。
因为射阳河流经的地区地势低平,水流的动力相对偏小,加之历史上离海洋较近,受海潮顶托,所以水流多数时候相对平缓,估计有时候是想怎么流就怎么流,甚至受海潮顶托可能倒流。历史上射阳河入海水道不止一条,从庙湾处入海原先不是主河道。射阳河流入淮河的支流可能也不止一条,元朝时曾在芦蒲童营南边淮安的马逻(曾属阜宁)开挖过淮河港口,并且连接了射阳河。但黄河夺淮河床变高后,则主要是黄河、淮河向射阳河泄洪,马逻港也随之消失。所以射阳河是我国东部地区最弯曲的河流之一,江苏的地理老师在讲到长江荆江段因弯曲蜿蜒,实施人工裁弯取直时,常常会提到苏北射阳河。
当然了,射阳河的蜿蜒弯曲,不仅仅是流域地势平坦、水流缓慢一个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共性原因,就是地球自转偏向力对水流冲击力方向的影响。
由于地球的自转,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都有向右偏转的趋势,受到一个向右偏转力的影响。为什么东流的长江,在江南岸形成好多陡峭的“矶”,如南京的燕子矶、安徽马鞍山的采石矶、湖南岳阳的城陵矶,而在长江北岸一个“矶”都没有呢,重要的原因就是东流长江对南岸冲击力大。人们会发现,开挖很直的河道,若干年以后,就有弯子了,这都与地转偏向力直接有关。射阳河流经平原地区,右岸受到的冲击力大是避免不了的,向北流东岸易被冲刷,向东流南岸易被冲刷。一旦被冲刷形成凹岸时,就会加剧河水的上下回流,进而在对岸不远处形成凸岸。再向下游,凸岸向下又易形成凹岸,凹岸向下又易形成凸岸,最终导致河道呈蜿蜒状(在废黄河阜宁段,为了防止我们这边凹岸造成堆堤溃决,我们阜宁人一般用石头堆在凹岸,形成“水剑”,涟水人老骂我们“狡猾”)。据阜宁地方史志记载,射阳河从西南进入庙湾附近时,折向东南,后向东,然后又流向东北,导致在庙湾附近河道向南弯,北边是凸岸,南边是凹岸,有人在北边的凸岸处建了庙,所以就被称为“庙湾”。
这个凸岸,实际上是原来河岸保存下来的部分,加之河流泥沙沉积,会越长越大,变成大的沙滩边,一般被称为“沙浦”,如果与原来河岸分离则称为“沙洲”。像庙湾原名叫“黄浦”,就是这个原因。但现在发现有人在图上将“黄浦”标到庙湾西边,应该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不科学的。庙湾西边应该是一个凹岸,如果有沙浦,那就在河南岸,就在现在步行桥西边的南岸,可能还要到老阜宁大桥那边的河南岸。其实在庙湾向东的河南岸,到协鑫大桥再向东到阜东大桥附近的河南岸也是一个大凸岸,那里也是一个沙浦,那个是老施庄的码头村、花园村。那个沙浦,就应该是到真武庙祭祀祖先的刘姓聚落的“沙浦”。
关于射阳河庙湾东边河南的刘姓“沙浦”,我总认为就是元史讲的当年张士诚起义军的军寨“沙浦寨”。但滨海人考证说元史上的“沙浦寨”是指现滨海东坎的沙浦村,而且还搞了不少景点。因为找不到更多的证据否定,我也只好服从滨海人的说法,毕竟淮河照样能形成沙浦。
至于说射阳河在庙湾附近的河弯子不太清楚了,我昨天讲过了,明代万历九年(年)盐城知县杨瑞云组织从庙湾新丰市重开射阳河入海口时,人工裁弯取直挖掉了不少。后来的人又多次整治,现在基本看不出来庙湾了,只能凭想像了!
今后,河流驳岸的地方,很难再形成的河湾和沙浦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