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方言杂谈
农耕馆参观随想
文/王荣华
几天前参观了曹甸农耕博物馆,见到了许多久违了的家乡老农具,高兴之余也觉得有些我们小时候熟悉的家用小农具没有收入馆中,有些农具复制品也缺少过去老农具的韵味。正如《农耕博物馆前言》所说:展品有的已经失传,有的正在失传。这种抢救性的收集、挖掘和展示,让我们触摸到了几千年来宝应大地上灿烂的农耕文明和聪颖的先民智慧。
我老家的许多家用小农具与农耕博物馆展示的大同小异,有铁打的、木制的和草编麻织的,有不少还是我们宝应地区特有的“地方货”。
“扁担家伙”包括扁担和与其配套使用的大绳、箩络,是农村人家必备的小农具。扁担用木料或毛竹做成,一般长两米左右,以结实而有弹性的桑树扁担为 。大绳是挑担用的专用麻绳,大拇指粗细,长五米左右,两根一副,不用时缠绕在扁担的一头,乡邻们又把它们合称为“扁担绳”,主要用来挑穰草、柴梱、棉花荄子等一些体轻蓬松的东西。箩络用小指粗麻绳编结成的宝应特有小农具,中间是田字状的箩络底,两侧是两米多长的环形绳系,主要用来挑稻麦把子和笆斗箩筐。
锹是挖土、破垡、平地的小农具,常见的有大锹、蒲锹和洋锹、墒锹、铲锹,铁头木柄,各有用处不同。大锹锹头由木脚礅与铁锹刃套装而成,可脚踩助力深挖,还可铲草、破垡、平地,是当仁不让的锹中老大。蒲锹是用生铁打制成的轻便锹,因锹头形同小蒲扇得名。洋锹如同大号的长柄铁皮军锹,铲积雪淤泥最实用。墒锹是挖暗墒用的特殊农具,用处单一。形同锅铲子铲锹也叫“手挖锹”,用于手栽瓜果幼苗、清除苗圃杂草。洋锹、墒锹、铲锹都是商店里可以买到的外来货,大锹、蒲锹则是由本地铁匠专门锻造打制的“土特产”。大锹和蒲锹形状独特、使用方便,每家都要有个两三把,是本地传统的家用小农具,其他地方很少见到过。
叉子也是最常见的家用小农具,有四齿、两齿铁叉和两齿木叉。四齿铁叉农耕馆标称为“棂叉”,我老家则称为“册叉”。虽然“棂”和“册”都含有窗户栏杆的意思,但“册叉”的称呼更形象直观。“册叉”用来刨山芋萝卜、挖慈姑蒲荠、翻松软田地,既省力又不会损坏刨挖的东西。两齿铁叉习惯上就叫“叉子”,也叫“粪叉子”,是叉挖散布猪脚粪、聚拢叉撂草把子的专门用具。两齿木叉也叫“草叉子”,选用有两叉的树木叉枝做成,仅用来翻晒稻麦草。
外地的镰刀刀短柄长,用于收割庄稼和割草,而我们宝应收割庄稼和割草则各有其刀,——弯刀用于收割庄稼,剐刀用于割草。弯刀由宽一寸左右、长一尺半左右的刀片弯弧而成,装有长一尺半左右的木柄,这样的收割刀仅宝应及周边地区独有。弯刀是季节性农具,过去开镰前家家户户都要专门磨快刀刃,有的人家甚至还请磨刀匠上门磨刀。割草的剐刀则如同外地小型镰刀,刀头粗短,农家几乎每人一把。小时候在氾光湖外婆家还见到过剖芦苇的抽刀、编织柴席的切刀、修剪树枝斫刀和相传瓦岗军留下的收割柴草的大舞刀,不知道现在还用不用。
过去农具厂制造农具,现在农耕馆收藏农具,但愿有更多的别具特色的本地农具被农耕馆发现收藏,使宝应的农耕文明得到持续的传承发扬。(图片由作者本人摄影于曹甸农耕博物馆)
来源:宝应生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