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胡娟通讯员:徐成
风车头村位于宝应县射阳湖镇西南端,近年来,该村立足实际,发展以荷藕为主的特色水生蔬菜业,抓基础、强服务、拓市场,完善产业链条促发展,做大做强荷藕产业,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助力产业振兴、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走水路、念水经、发藕财的成功之路。近日,风车头村(产业发展型)入选全省“共同富裕百村实践”典型案例。
土地流转,带动荷藕种植
“我家的3亩地,3年前就给村里流转了,现在每年还能拿到元,比种田舒服多了。”今年75岁的华金才,是风车头村腰东组人,说起土地流转,老人很开心,“像我们年纪大的,子女又不在身边,种田有心无力。现在好了,在家也能拿钱,何乐而不为呢。”
记者了解到,年,风车头村由几名荷藕经纪人牵头,成立了宝应县射阳湖风车头荷藕营销合作社。近年来,尽管合作社发展态势良好,但受荷藕种植基地紧张且外籍化、原材料运输成本升高等因素影响,给做大合作社规模带来了难度。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成了村党支部书记王启海思考最多的事情。
经过多方面的考察和研究,王启海觉得,土地流转无疑是“乡村振兴战略”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抓手。为此,村党支部、村委会千方百计做好农户思想工作,激活土地要素流转。“年,我们选择东片3个生产组的亩农田,以紧靠合作社交易场所和县荷藕集中加工区的优势,一次性流转作为荷藕良种基地。”
记者了解到,有了土地要素保障后,风车头村 地输出土地的“经济价值”。“现在,村里共有荷藕种植面积亩,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荷藕的供应,减少了荷藕运输成本,同时促进了农民增收。”王启海表示,村里还依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建设,促进了剩余劳动力就业。旁边的华金才乐呵呵地说道,“有时候真的不敢想,年纪这么大了,还有我们就业的机会,现在每个月能挣四五千块钱,真的是好。”
培养人才,推动荷藕销售
当代社会的竞争,实际就是人才的竞争。王启海告诉记者,村里由于老年人较多,干事缺少青年骨干人才。合作社建设初期,大多数藕农遇到滞销年份,荷藕价格被外来客商控制,上好品质的荷藕卖不出好价钱,直接影响藕民种植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村里积极联系在外务工有能力的、有干劲的党员加入到合作社,前往天津、山东等地跑市场、签合同,打通10多个省市的市场渠道,扩大市场承载量。
“发展合作社,人才是关键。”当初成立合作社的荷藕经纪人仲跻海表示。正是因为村里对合作社人才的输送,才逐步健全完善了生产经营体系,构建了以“合作社+市场+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了以市场为核心的流通体系,以农民经纪人、种植大户为主,辐射带动本村及周边农民为生产体系,以荷藕流通、品种技术为主的服务体系。
据了解,目前,合作社现有农民经纪人队伍近70人,年销售额4亿元,带动周边农民多人在市场务工,并先后被评为省级、 示范合作社。
完善设施,打造良好环境
作为重要的交易场所,位于风车头村三横河沿岸的荷藕交易市场有着几十家商户,为提供良好的交易环境,该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持续完善基础设施。
在三横河沿岸,记者看到,河两岸的水泥路已经修建好,岸边停有不少船只,工人们正在忙着装卸荷藕。王启海告诉记者,由于荷藕是靠船只运输,所以每次装卸荷藕进行冲洗时,都会把淤泥直接冲到河里,长此以往,不仅岸边环境脏乱差,也造成河道淤泥堆积,船只通行不畅。
为此,该村通过申报项目,对荷藕交易市场进行了提档升级。“投入了万元,在河两岸铺设了1.5公里长的水泥路,并修建了驳岸、小湖岛,对河道进行了清淤。”此外,还对老旧的墙面进行彩绘、对破损的房瓦进行统一更换市场整体经营环境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下一步,我们将在两岸种植绿化,以此提升景观效果。同时,将对三横河交易市场周边道路进行提档升级,方便车辆的通行。”
编辑:华丽
审核:杜强王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