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风呼啸,雷声隐隐,大雨如注。我们宝应县氾水初中《关心下一代周报》的小记者们与小学的学弟学妹们一起踏上研学之旅。带领我们的老师故作神秘,不肯说出此行的目地,这可吊住了我们的胃口,不少同学在窃窃私语,小声地议论着。约莫半个小时后,同学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下了车。雨依旧很大,但无法浇灭我们的热情。我们站在那栋建筑物的屋檐下,一个个都好奇地东张西望。不多时,一位美丽的姐姐面带微笑走来,很是温柔地开口道:“同学们,欢迎来到宝应县档案局。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参观宝应县历史文化展览馆。”
噢!我们都没有想到小小的宝应县也会有专门的历史记录,而今天我们有幸能够参观,多有意思!同学们眼里闪着惊奇的光,虽然都安安静静地排着队,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似乎下一秒就要忍不住欢呼。
到了楼上,顿觉眼前一亮:这是一条长长的走廊,与其说是走廊,不如称其为画廊。两边的墙壁如展开的画卷一般,细致地描绘着宝应的历史。 映入眼帘的是泛黄的“羊皮卷”,记录了古时旧事。原来宝应已有年的历史!这座小小的县城建于秦始皇26年,一开始的名字并不是宝应,而是“东阳县”“平安县”“安宜县”,直到唐朝才有了如今的名字。以前的宝应是不折不扣的水乡,也难怪能成为今天的“荷藕之乡”“茨菇之乡”。公元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这是多么伟大的一项工程啊!而今,宝应段的运河已经成功申遗!每当看见滚滚而来的运河,心中的自豪之情便油然而生。也有不少文人墨客在此驻足,李白就曾写过一首《白田马上闻莺》,谢复文、朱健吾等人还描绘了“氾水八景”。依稀可见往日的美丽繁华。
历史的画卷走到了近代,抗日战争爆发了,在那段红色的历史里,革命摇篮苏中公学建立在宝应曹甸镇金吾庄。战火纷飞,小小的宝应县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侵略。年,侵华日军进攻宝应,期间进行了“四打氾水”的战役。直到年,沦陷了六年的宝应才被收复。它还是抗战胜利苏中收复的 座县城呢!
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场“会议”,咦,画廊怎么突然凹陷进去了一块?走进一看,才发现有着小小的“暗间”,凹成了三面墙,左右两边挂着那时候的水壶、锄头等用具,还挂着风干的红辣椒。甚至还摆放着一口沾满尘灰的大水缸哩!中间那面 的墙,用不知名的颜料涂抹出一场草屋里的会议。穿着军绿布衣的军人聚集在一起,坐在桌边严肃地讨论着什么,栩栩如生。平面的画前还摆放着一条真真实实的长凳,仿佛一坐上去,就会立马融入其中。屋檐上还铺着稻草,极力还原了那个时期的建筑。
好歹也是个经历过战争风霜的小城,宝应自然也有不少红色经典流传了下来,例如脍炙人口的《柳堡的故事》,美丽善良,勇敢坚强的二妹子田学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走廊的尽头有一个巨大的荧幕,播放着那首活泼委婉、淳朴真挚的《九九艳阳天》,至今,它依然为人们所传唱。
转身沿原路返回,才惊喜地发现另外一面墙也有着不少宝应的记忆。有记录革命烈士的,例如雨花英烈成贻宾,他写给未婚妻的书信感人至深;有记录宝应风景的,清代人乔莱建筑了纵棹园,比较 的还有宁国寺、朱氏家祠、宝应湖等。
短短四十分钟,我们走遍了宝应城的过去。雨还没有停,天空依然灰蒙蒙的。但早间的压抑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腔热血与震撼。回去的路上,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们无不为宝应丰富的历史所惊叹,原来看似不起眼的小小的宝应县,竟也经历过那么多风雨么?这条宝应的历史长河,灌溉着我们心中的爱国之花,引领着我们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期编辑:娄山关
关心下一代周报
江苏少年网
江苏少年小记者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