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残酷月光 > 宝应县特产 > 白露节气撞上中秋节,成就了这首脍炙人口的

白露节气撞上中秋节,成就了这首脍炙人口的

发布时间:2024/8/23 12:25:45
本文作者:纳兰春蚕今年的国庆、中秋两节日期相隔仅三天,法定假期也因此而连在了一起。其实历史上的节日“撞车”事件也屡见不鲜,唐朝至德二载(),这年的白露节气正好是八月十四,恰与中秋节连在了一起,而正是这个巧合,成就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关于这首诗的创作年代,古本杜集将此诗编在秦州诗内,所以自宋以降,学者们都一致认为该诗是乾元二年()杜甫在秦州所作。例如南宋学者黄鹤便说:“诗云‘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当是乾元二年秦州作。是年九月,史思明陷东京及齐、汝、郑、滑四州,宜戍鼓之未休。”今人所著《唐诗鉴赏辞典》也延续了这一说法:“这首诗是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既然杜甫《月夜忆舍弟》的创作年代和创作地点向来都无异议,那么笔者凭什么就敢断言,该诗不可能作于乾元二年(),而一定作于至德二载()呢?其中两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解开此诗创作年代的关键。可证该诗作于月圆之夜,农历七月十五或八月十五前后,且与白露节气相近的某一天。而我们查阅万年历就会发现,乾元二年()的白露节气是八月初八,夜空只有半个月亮,怎么可能谈得上“月是故乡明”呢?有鉴于此,笔者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白露节气的农历日期附录于下:至德元载()——白露——八月初四至德二载()——白露——八月十四乾元元年()——白露——七月廿五乾元二年()——白露——八月初八上元元年()——白露——七月十八上元二年()——白露——七月廿九宝应元年()——白露——八月初十显而易见,杜甫这首《月夜忆舍弟》只可能作于至德二载()八月十四日夜,才符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意。当时杜甫在凤翔肃宗身边任左拾遗之职,与家人失联已一年之久,不知生死,故有“无家问死生”之句。半个月后的闰八月初一,杜甫才获得肃宗的批准,让他回家探亲。白露节气得名于一种天气现象。《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入秋后气温转凉,空气中的水蒸气夜晚遇冷,就会在地表植物上凝结成小水珠,清晨经阳光照射,形成晶莹剔透的白色露珠,故名“白露”。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公转太阳的周期制定的,而农历是根据月球公转地球的周期制定的。这是两套各自独立的系统,所以白露节气无法与农历日期一一对应,这就为我们考证杜甫这首《月夜忆舍弟》的创作年代提供了绝佳的便利条件。如果您觉得我的文章还不错,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yingxianzx.com/byxtc/19374.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0014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