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巷中的蒲松龄
文/陈洁
我喜欢在那些名人旧居穿行,希望从那些青砖灰瓦的屋檐下找到历史的蛛丝马迹,或者复活那些史书中的阵阵雁声、渺渺人名,包括那些文字的、精神的和刻在青石板上的过往。
1
登临历史还原于今天的名人旧居穿越一回,是不是也算作一种文化的慰藉呢。
听说了好久,年3月,由宝应县政府出资全面修缮、维护和布展的蒲松龄游幕宝应纪念馆于蒲翁逝世周年之际对公众开放,自小就熟读《聊斋志异》故事的我不禁心向往之。
文史家公认,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 ”的清代 文学家蒲松龄与宝应有不解渊源。
清康熙九年,蒲松龄因宝应知县孙蕙之请来宝应任其幕僚,这是他76年人生经历中仅有的一次去乡远游。期间,留下《鹤轩笔札手稿》《南游诗草》等佳作。
据考证,宝应可称为蒲松龄第二故乡,其代表作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篇故事中,30余篇取材于本地风土人情。
原来,温婉美丽的聊斋女主角聂小倩、青凤、婴宁、香玉都是大宝应人,由之对蒲松龄更生出一份老乡式的亲近。
2
蒲松龄游幕宝应纪念馆位于安宜镇察院巷旁。冬至后,一个不太寒冷的天,我来了。
按图索骥,一路来到县城叶挺路以北的察院古巷。
老巷不长,东西均长约百余米,两边的老墙勾勒出羊肠小道上方的狭窄天空,稍有暗绿色的苔藓长在砖瓦上,使得它些许神秘幽静。
至于它为什么叫做察院巷呢?古时,唐、宋御史台附属有台院、殿院、察院。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简称察院,清因之。得此地名是否与其明清时西邻县署有关,尚有待史家考证。
不知不觉就到了,真是一处幽静的所在。
纪念馆外环境为鹤苑,引用康熙年间宝应县署与蒲松龄游幕宝应相关的鹤轩、鹤亭、鹤泉、放生池碑记等,结合蒲松龄故居藤廊、十字砖栏等人文元素,独具情趣。
抬眼望去,一个题着“松鹤清源”的金字牌匾映入眼底。进入故居,但见一座砖木结构两层楼房构成的清代风格四合院,布局呈凹字形。
小院内,正房面阔四楹,进深七檩,青砖小瓦,东西山墙。主题展览为“鹤轩留仙—蒲松龄游幕宝应觅踪”和“宝应书画家纪念蒲松龄作品”。
主题展中厅塑有蒲翁半身铜像,栩栩如生;二楼东西厢兼设茶室、书房,再现当年读书、会友、写作场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信步于纪念馆观故居,睹旧物,脑海中自然再现出蒲翁在此辅佐政务、广采博集、赋诗著文、挑灯夜读的情形,触目青石灰砖,似乎听得到蒲公的诵读声;顺着石砖深深浅浅的印迹寻到他心灵的世界,可以想见他清风朗月独步其间自在的潇洒。
是处看似平常,细细品尝却别有深韵。
3
少年时读聊斋,喜其故事之新奇;今日读聊斋,赏其文笔之精妙、寓意之深远。
世事如烟,人生若梦,转瞬过眼烟云。
走出纪念馆,却不知从何时起,淅淅沥沥飘起了雨丝,雨中的老巷更显现出一种朦胧的美。
附近大街上传来小吃摊上高低起伏的叫卖的吆喝声,食物的香味夹杂着古街的气息细细飘来,带来 烟火般别样的感受。
从巷子这头望到那头,雨水打在地面上溅起朵朵小花,水雾弥漫在空中。
古老屋檐下站着避雨的行人,从远方款款走来一对偎依在伞下的情侣,巧笑倩兮,青衣素袍,是蒲翁笔下的聂小倩和宁采臣吗?
寂静无声
荡漾在眼波
萦绕心灵的回声
随着岁月的消磨
恰似有声的音乐
拨动着心弦
不说话,只是点点头
环绕的是忧郁的渴望
青赭的颜色像记忆的脸庞
原创/陈洁
编审/黄河
主编/阿紫
责编/念一
视觉/ 大兔牙不闲
本文系晚安宝应出品,宝应生活网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