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有困境儿童名,农村留守儿童名。近年来,该市积极探索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在全市推进儿童“关爱之家”建设,以平台凝聚合力,以制度规范管理,以项目撬动服务,形成了儿童关爱保护的新格局。
制度设计整体推动
目前,扬州已建成儿童“关爱之家”60家,累计投入万元,形成了学校为主体、社区为支撑、文化中心为补充的多元发展模式。
为推动儿童“关爱之家”建设,扬州市政府连续两年高规格召开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全面部署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在充分调研、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扬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规划一批、建设一批、运营一批的工作思路,将儿童“关爱之家”建设分解成5年任务清单,并纳入“民政服务民生十大工程”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验收。先后召开儿童“关爱之家”建设现场会和社会组织参与儿童“关爱之家”运营推进会,按照“硬件完善、软件齐全、管理规范、社会参与、活动经常”的要求,打造高标准筹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率运营的儿童“关爱之家”。
“五个一”建好“关爱之家”
针对儿童“关爱之家”不会建、人才缺、活动少等问题,扬州市紧扣硬件、管理、队伍、服务、资金五要素,出台“五个一”建设意见,即选好一个领头人、建好一个活动场所、制定一套规范的管理运营制度、引进一家专业社会组织、培育一支志愿者团队,实现了儿童“关爱之家”一体化保障、规范化推进、项目化服务、常态化运营的目标。如,宝应县夏集镇儿童“关爱之家”、邗江区西湖镇儿童“关爱之家”、仪征市月塘镇儿童“关爱之家”等探索“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的运营模式,使儿童“关爱之家”成为集运动、趣味、娱乐、学习为一体的儿童乐园。
建章立制规范运营
如何有效发挥儿童“关爱之家”的作用?扬州市县联动出台《儿童“关爱之家”主任选聘、考核、奖励暂行办法》《儿童“关爱之家”安全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探索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运营。
建设试点时,扬州市儿童“关爱之家”还统一标识、统一规范、统一职能,围绕平台化打造、项目化运作、专业化支撑、多元化共建,对儿童“关爱之家”的建设组织管理、社会力量参与、服务项目实施、运行绩效考核等进行规范,为儿童“关爱之家”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项目支撑共建共享
政府主导、项目运作、社会参与、资源整合是儿童“关爱之家”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素。近年来,扬州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方式,累计投入资金多万元,扶持关爱服务项目个,近18万青少年儿童从中获益。广陵区易邻社会工作事务所申报的“问题家庭青少年社会融入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获得中央财政支持;扬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打造了“爱相伴”青春自护夏令营、爱心暑托体验营、传统文化教育成长营等系列关爱服务项目;学校类儿童“关爱之家”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工程;社区类儿童“关爱之家”开展了“七个一”“图书心愿”等留守儿童关爱项目……据悉,在今年暑假期间,全市各类儿童“关爱之家”开展关爱活动余场次。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