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残酷月光 > 宝应县特产 > 年扬州市九年级各区一模课外文言

年扬州市九年级各区一模课外文言

发布时间:2022/6/8 11:19:34
治疗皮肤病医院哪家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31228/4318829.html

江苏省各市历年期中期末一模二模试卷(持续更新)

年江苏省各市九年级各区二模文言文阅读汇编

年江苏省各市九年级各区二模古诗阅读汇编

年江苏省各市九年级各区二模名著阅读汇编

年江苏省各市九年级各区二模作文题目汇编(无范文)

年南京市九年级各区二模课外文言文、古诗阅读汇编

年南京市九年级各区二模记叙文阅读汇编

年南京市九年级各区二模句子默写汇编

年扬州市九年级各区一模课外文言文阅读汇编

——-——

一、课外阅读

(·江苏扬州·一模)文言文阅读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明代〕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塘、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嗜奇之士恨焉

②予齿益加耄矣

2.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3.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②跨马行,则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

③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给陈庭学提了怎样的劝诫?是怎样提出来的?

(·江苏扬州广陵区·一模)①谢安,字安石。初辟①司徒府,除佐著作郎,以疾辞。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②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吏部尚书范汪举安为吏部郎,安以书距绝之。时安弟万为西中郎将,总藩任之重。安妻既见家门富贵,而安独静退,乃谓曰:“丈夫不如此也?”及万黜废③,安始有仕进志,时年已四十余矣。

②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为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送。既到,温甚喜,言生平,欢笑竟日。既出,温问左右:“颇尝见我有如此客不?”

③时会稽王道子专权,而奸谄颇相扇构④,安出镇广陵之步丘,筑垒曰新城以避之。及至新城,筑埭于城北。后人追思之,名为召伯埭⑤。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节选自《晋书·谢安传》,有删改。)

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②桑门:同“沙门”,指佛教僧侣。支遁,东晋佛学家。③废黜,贬退。④扇构:煽惑挑拨,也指煽动连结。⑤召伯埭:召伯,召公,周公的庶弟,有德政于民。埭,dài,堵水的堤坝。

5.下面是扬扬对加点词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佐著作郎——联系上下文,前文介绍谢安最初被司徒府征召,后文写他用生病作托辞,加之“佐著作郎”是官职名,因此推测“除”为“任命,授职”的意思。

B.安以书距绝之——联想到“拒绝”,推断“距”同“拒”,“拒绝”的意思。

C.朝士咸送——回忆《桃花源记》中“咸来问讯”可知,“咸”为“都”的意思。

D.每形于言色——联系成语“喜形于色”可知,“形”为“形状”的意思。

6.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

7.翻译句子。

(1)及万黜废,安始有仕进志,时年已四十余矣。

(2)后人追思之,名为召伯埭。

8.位于邵伯的谢安广场是扬州市八大文化广场之一。扬扬很想进一步了解谢安,请你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的内容,向他介绍一下谢安的人物特点。

谢安曾为扬州刺史,淝水之战后受人排挤,于是自请到步丘(今邵伯)赴任。当时邵伯地势西高,湖水浅,常为旱苦;东低,湖水涨,常受内涝。为此百姓常流离失所,邵伯只有村落不成镇。谢安披风雨顶烈日,考察地势,征调民夫,筑了一道湖埭,即湖中的拦水大坝,以调节水位。此埭筑成后,高者无旱,低者不涝,上下两利。邵伯地域渔谷丰登,百业兴旺。

(·江苏邗江·一模)清代哲学家焦循,是邗江黄珏人士,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小题。

焦循,字理堂,清代哲学家。江苏扬州黄珏镇人,少颖异,循博闻强记,于学无所不通于经无所不治与阮元齐名。阮元督学山东、浙江,俱招往游。翌年应礼部试不第,即返乡奉侍母亲不出仕。事母以孝闻,服丧尽礼。母亲卒后,托疾闭户,建“雕菰楼”,有湖光山胜,足不履城市十馀年,抄录图书甚多,被誉为“抄书一痴”,当大水淹户,仍南窗下抄录《中论》。每得一书,必识其卷端,故其藏书多有题识。循善属文, 柳宗元。表章先正,作《北湖小志》六卷。又掇拾扬州杂文旧事,为目录二卷,名曰《足征录》。又成《邗记》六卷。每得一书,必识其颠末①,有所契,则手录之。如是者三十年,成《里堂道听录》五十卷。

(选自《邗江区清代人物专题》有改动)

注释:①颠末:始末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即返乡奉侍母亲不出仕()

(2)有湖光山胜()

(3)循善属文()

(4)如是者三十年()

10.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于学无所不通于经无所不治与阮元齐名

11.翻译句子。

(1)翌年应礼部试不第。

(2)每得一书,必识其颠末,有所契,则手录之。

12.结合选文内容,概括焦循的品质特点。

(·江苏江都·一模)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日,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竿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钩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肌,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及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清?吴敏树《说钓》)

13.解释加点的词。

(1)蚤食后

(2)则徐牵引之

(3)盖逾时始得一动

(4)更诣别塘

14.用“/”标出句子的停顿,限三处。

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钩而下之。

1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

(2)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

16.上面的文言文中哪些行为表现了作者的“喜钓”?请简要概括。

(·江苏仪征·一模)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①许元字子春,历镇东节度推官,知丹阳县,县有练湖,决水一寸,为漕渠一尺。故法盗决湖者罪比杀人。会大旱,元请借湖水溉民田。不待报,决之。守遣吏按问。元曰:“便民罪令可也。”竟不能诘。岁乃大丰。

②再迁太子中舍,监扬州博盐和籴(dí)仓。所至民爱思之。为吏喜修废坏,其术长于治财。三司使荐元材,命主榷货,元言先时贾人入粟塞下,京师钱不足偿,故钱偿不足则粟入愈少而价愈高是谓内外俱困。请高塞下之粟,下南盐以偿之,使东南去积滞而西北之粟盈,此轻重之术也。行之,果便。

③是时京师粟少,而江淮岁漕不给,参知政事范仲淹谓元独可办。乃为江淮两浙荆湖发运判官,至即治。千艘浮江而上,所过州县留三月食,其余悉发。而州县之廪,远近以次相补。不数月,京师足食。乃考故事,明约信令,发敛转徙,至于风波,远近迟速,赏罚皆有法。凡江湖数千里外,谈笑治之,不扰而用以足。

④先是官造船虚破①,钉鞠以入水不可称盘。乃取新船焚之,火过得钉鞠②,数校所破终十之一,自是立为定额。其处事精密如此。

(选自《欧阳修集》卷三十二)

①破:报销。②钉鞠:指造船用的铁制原件。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会大旱()(2)其术长于治财()

(3)京师足食()(4)请高塞下之粟()

18.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故钱偿不足则粟入愈少而价愈高是谓内外俱困

19.翻译句子。

(1)故法盗决湖者罪比杀人。

(2)是时京师粟少,而江淮岁漕不给。

20.请用四字短语概括许元的品格特点。

(·江苏高邮·一模)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迁晋陵太守。虽居清显,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①。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②怀千金。试使夷齐③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

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④以供朝夕。

选自《晋书·吴隐之传》有删改

①黩货:贪赃枉法。②歃:用嘴吸取。③夷齐: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位王子。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④绩纺:纺织。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事母孝谨()(2)辍餐投箸()

(3)及康伯为吏部尚书()(4)语其亲人()

2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

(2)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24.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吴隐之的性格特点。

(·江苏宝应·一模)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②。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③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④。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①孔文举:孔融,字文举,汉代末年名士、文学家。②司隶校尉:官名。③奕(yì):累,重。④蹴踖(cùjí):恭敬不安的样子。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诣门者

(2)既通,前坐

(3)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4)人以其语语之

26.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27.翻译句子。

(1)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2)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28.史载孔融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请你从上面的文段中剖析他少年时候的言辞,进而分析其性格的优缺点。

(·江苏·扬州市梅岭中学一模)扬州八怪之首是郑板桥,他们在八怪纪念馆欣赏了郑板桥的字画,并且一起阅读馆中收藏的一部《郑板桥传》。

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进士。知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①,无留牍。公余辄与文士觞咏,有忘其为长吏者。调潍县,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贷,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上宪嘉其能。秋又歉,捐廉代输②,去之日,悉取券焚之。潍人戴德,为立祠。燮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于民事则纤悉必周。尝夜出,闻书声出茅屋,询知韩生梦周,贫家子也,给薪水助之。韩成进士,有知己之感焉。官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乞休归,囊橐③萧然,卖书画以自给。文宏博雄丽,诗宗范、陆,词尤工妙。书出入汉隶中而别开生面。以余事写兰竹,随意挥洒,笔趣横生。其画作不独海内宝贵,即外服④亦争购之。

注:①[苞苴(bāojū)]馈赠和贿赂。②[捐廉代输]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③[囊橐(nángtuó)]口袋。④[外服]外国人。

29.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

有谴我任之()诗宗范、陆()

3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仅限两处)。

书出入汉隶中而别开生面

31.翻译下列句子。

(1)公余辄与文士觞咏,有忘其为长吏者。

(2)乞休归,囊橐萧然,卖书画以自给。

32.郑板桥和前面的“文章太守”欧阳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从郑板桥身上读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哪些特质,请结合本文内容说一说。

参考答案:

1.爱好年龄

2.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3.(1)免除一个人的劳动力,并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2)骑着马走,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连续十来天,仰头看不到山顶。

(3)莫非(难道)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

4.文章的开头便紧密地结合了陈庭学的生活实际。由于他是从川蜀来到南京的,宋濂便肯定他“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说明山水确实有助于人的发展。在第三段中,作者不无遗憾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法像陈庭学那样游览川蜀,这一段还是紧扣前文的。令人称奇的是,在第四段中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见解,即“坐守陋室”也照样可以修身养性。这其实是对陈庭学提出了劝诫:不要把游览名山大川当作提高自己的 途径。

译文:西南地区的山水,只有四川最为奇异。然而它与中原地区远隔万里,陆路有剑阁栈道的险途,水路又有瞿塘峡、滟滪堆的忧虑。骑着马,在竹林和崇山峻岭中穿行,常常是几十天都看不到峰顶。站在高处向下俯视,高峻的山谷深不可测,令人胆战心惊。从水路走,那江中的礁石凶险尖利,波涛旋涡诡异险恶,小船一旦有尺寸差池,往往粉身碎骨,沉入江底而葬身鱼腹。既然是如此艰险,因而那些没有体能的官员不可以去游历,那些有文采而无材质(感受力)的人,即使去游历也不会有收获。不是身强体壮的人,大多会老死在这个地方,为此,那些爱好奇异山水的人都会感到遗憾。

天台陈庭学君,擅长作诗,多次以中书左司掾之职而随从大将北征,建有功劳,提拔为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经过水路到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曾经在此生活过,英雄豪杰曾在此攻伐征战、驻扎防守过,诗人文士也曾在此游历观览、饮酒射覆、赋诗吟咏。庭学无处不去游历观览,之后必定发而为诗,用来记录这些地方景物和时序的变化,由此他的诗艺更加精湛。三年之后,庭学依惯例自己辞职归来,在京师和我相聚。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语气更加豪壮,志趣理想更加高远,这大概是他得益于山水帮助的缘故吧。

我内心很是惭愧,正当我年少时,曾经立志要出游天下,只是由于学业未成而不得空闲。等到可以出游的壮年时,四方战乱,我无处落脚容身。到现在圣主兴起,天下太平,四海成为一家,然而我却越来越老了。想要像庭学那样游历天下,还有可能吗?

然而,我听说过古代的那些贤士,像颜回、原宪,他们都处在野草都长得埋没了门户的陋室之中,而志向和意气却始终非常高远充沛,仿佛有一种囊括天地宇宙的胸怀。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有超出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庭学大概就是尝试着回去探索这方面的东西吧。如果庭学有什么收获,就要告诉我,那样的话我将不只是惭愧而已。

需要全部答案可加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yingxianzx.com/byxtc/13967.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0014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