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风能引领良好的社会风气。宝应实中初二年级开展清明家风征文活动,旨在弘扬中华 传统文化,引导同学们讲述家风家训的古今意义,树立端正的家风,继承 的家规和家训;让实中学子立志做一个充满爱心、时刻传递正能量的人,身体力行传承 家风。我们推出一批家庭追思类作品。
Vol.01致敬清明,传承孝道初二(19)班王奕田
“ 四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祭拜祖先,悼念逝去亲人的日子。
清明悄然而至,亲人墓前的野草又高了。每年的清明节,我家里都格外重视。爷爷奶奶早已整理好了给太爷爷和太奶奶上坟用的东西。民间有这样的习俗:“早过清明晚过冬,七月半的亡人等不到中。”于是,一大早,我们一家便踏着追思的步伐出发了。今年清明节的天气格外的好,阳光闪耀在天空中,温暖着我的心灵,我也早已按耐不住祭祖的激动。随着车缓缓行驶,一座座坟墓印入眼帘,这就是那些长眠于地下的亲人吧。
下了车,爷爷借了铁锹,拿了一包供品来到麦田边的太爷爷太奶奶的坟前。爷爷先清理了坟包上的杂草,然后用土加固了坟包, 又挖了新的坟头放在坟上,坟头下面压了新的红纸。这是农村里的习俗。紧接着,奶奶往坟前放上了花束和贡品,她以往的回忆又一次涌上心头,又和我们说起了太奶奶的好。
奶奶和太奶奶的感情极好,奶奶的孝顺在当年都是人人称赞的。太奶奶是个苦命的人,在爷爷十岁时,太爷爷就去世了。太奶奶靠着一己之力拉扯大了一对儿女,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晚年,太奶奶患了肠癌,都是奶奶不嫌脏不嫌累照顾她。听到这,不知不觉,我的眼帘蒙上了一层泪光,朦胧间眼前好像出现了太奶奶慈祥的笑脸,耳边还依稀回荡着太奶奶的叮咛。爷爷奶奶十分注重孝道的传承,他们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着我们这些小辈们,因此,我们家多次被评为“五好家庭”。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清明节祭祀先祖,祭拜逝去亲人,最是深情与思念。我的家人一直用他们的行动践行着中华民族传承的孝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一个充满感恩,充满孝道的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愿天下所有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Vol.02谈谈我的家风初二(22)班 盛钰媛
正值四月,春暖花开。阳光透过无云的天直直地洒了下来,泥土中酝酿着花草混杂的清香在阳光中发酵,清明又至,难得与长辈相聚一堂。
“媛媛一定要好好读书。”爷爷抚着渐渐斑白的胡子,岁月如流水,无声却匆匆,阳光映出他生了几分的皱纹,缓缓地照在身上,心却随天边的游云,愈飞愈远。
有人说,家风是一个家中的航行灯,方向标,指引着前行的方向。那我们家的家风,一定紧扣“读书”二字。
儿时印象中的爷爷,总是节俭得很,却在读书这件事上显得格外大方。他虽未曾提过笔,连字认的也不算多,却十分热衷于听书,儿时的清晨,总是伴着收音机中的说书声的。虽未曾领略过苏轼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却始终对书籍与文字有着格外的信念。家中虽没有“书本堆积如山”的规模排列,却也摆满了家里大大小小的柜子。他们从不对此多语,只是爸爸饭后读报的身影,母亲陪我作业时翻下的书页,爷爷常常手舞足蹈地复述说书人的《三国演义》……关于读书的声声教诲啊,早就融进了生活处处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时候听长辈们讲书里的故事,识字后自己看书里的故事,或许未来,我也将写下一个个书里的故事,阅读早已刻进了家中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对读书的热爱与尊重,早已浸入身边各处,在当下快节奏变化的世界,载着长辈的期望,沉淀在了岁月中,成为我们的“家风”。
“清白家风不染尘,冰霜气骨玉精神”,家风传承无质,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渗透到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
“老将不死,薪火相传”,便是对家风 的传承。
Vol.03清明时节话家风初二(6)班董毓宸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春寒料峭之时,油菜花开满田地,春风徐徐送来淡淡的哀愁,清明节踏着怀念之情,如约而至。
清明时节,扫墓祭祖是必不可少的。乡间小路旁边长有两排,稀稀零零的柳树,父母一脸严肃和惆怅地踏进墓园。一路上,浓烟滚滚,似乎每一缕烟中都带有扫墓人心中散不去,消不走的浓浓思念之情。母亲提了提手中的纸钱,我悄悄地走到一旁捡起躺在地上的一根木棍,塞进父亲的手中,父亲愣了一下,点了点头。父亲半跪在外婆的墓碑前,拿起白毛巾虔诚、仔仔细细地擦起了石碑,换下有些脏的红带,系在石碑的碑盖上。父母拿起纸钱缓缓地烧着,喃喃地与外婆对话,我跟在他们身后磕了几个头,一声不吭地离开了墓园。
清明祭 承千年,后辈们在先人墓碑前抒发追思,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祭亲思亲,对过往的眷恋。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母缄默着,开着车一言不发,眼中含有浓浓的愧疚和思念。外婆的音容笑貌似乎闪过我的脑海。
外婆是个爱干净的人,在家中打扫卫生,纵使是乡下的水泥路,她也用一把竹扫帚,仔仔细细地打扫干净,将灰尘扫出家门。《朱子家训》是我国古代的家教经典,其中有一句话正是她最鲜明的写照:“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古人亦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年回老家,恰逢外婆除尘,我瞧见她将扫帚将灰尘向门外扫去,却从来不往里屋扫。我有点好奇,拽了拽外婆的衣角,笑意晏晏问外婆:“外奶奶,你为什么要这样扫地呀?多累呀,你来回扫一会儿,就扫干净了,要不我帮你吧!”外婆握住我拽在她衣角的手,眼中闪着苍桑的目光,抚了抚我的额头说:“囡囡,我们要将一日的难处,不好的东西通通扫出去。家中要干干净净的,做人也要干干净净的,要堂堂正正的。”当时我似懂非懂,却也努力地点了点头。现在似乎明白了,终于知道母亲为何总是管束我的言行,详细问我与别人是否友好相处,有没有做错事,“做人都是 位的,你走到哪里要身正不怕影子斜,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像你的外公外婆一样。”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从太爷爷到妈妈这一辈都告诉我,要克勤克俭,就如祖辈留下的一句话:“我们穿衣吃饭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勿以物小而无所谓地去浪费的,都要加以珍惜,不可随意糟蹋。”我常常见到外婆用抹布擦桌子,而不用现在的餐巾纸,原来是因为抹布是可以重复利用,而餐巾纸是一次性的,这就避免浪费树木这一资源,我们要传承下去,既保持窗明几净,又为环保节约作出贡献。
记忆渐渐回笼,望着身旁的柳树从后边滑过,忽然明白原来家风真的可以传承下去,这番对话是家人缅怀先辈的深情,更是增加家庭凝聚力的 举动,但动情言语中体现的道德倾向,这是一场人生价值的思考,是处世哲学的启蒙,这就是家风的薪火传承,就是传承对生命的精神滋养。
让家中人要堂堂正正,道德风范要谨遵祖先留下来的遗训,在清明时节遇见最良好的风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