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残酷月光 > 宝应县特产 > 扬州连续霸屏央视这个节目讲了哪些故事

扬州连续霸屏央视这个节目讲了哪些故事

发布时间:2021/6/22 18:47:39

12月8日—12月15日

CCTV-4《远方的家》系列节目《大运河》

连续讲述了大运河扬州段的故事

小伙伴们看了吗?

寻玉扬州工

“清代中期,尤其是在乾隆年间,扬州玉器全盛发展,这里成为全国玉材的主要集散地,和玉器主产制作中心之一,有着‘天下玉,扬州工’的说法。”

CCTV-4《远方的家》系列节目《大运河》中,主持人唐天骄和摄制组来到扬州玉器厂中国玉器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玉雕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朱士平师傅向摄制组介绍了扬州玉雕特色链子壶的设计、制作特色。

节目中介绍,扬州琢玉工艺源远流长,这与大运河紧密相关。因为航运发达,唐代的扬州百业兴旺,琢玉工艺作为“奇器”制造业兴盛开来。宋代,扬州许多工艺品多用花鸟作为题材和装饰,都讲究布局的巧妙,元代时的扬州艺人,开始应用天然的籽玉为材料制作“山子雕”。

“我们知道,扬州是不产玉的,为什么全天下都要把玉材送来扬州加工呢?”主持人向朱士平提出了这个问题。

朱师傅解释,这就要归功于运河了,“首先,有了运河,才有可能把全国的玉材运来扬州;其次,运河把大盐商聚集到了扬州,其中扬州徽商大多是儒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的造诣,并将之发扬光大;再次,运河把全国的能工巧匠聚集到了扬州,提高了扬州加工玉材的技术水平。”

节目中,不仅解释了“天下玉、扬州工”说法的来历,还介绍了“扬州工”的传承。节目向观众展示了现代扬州玉器设计、加工、教学的过程。在扬州,不仅有学校教授玉雕专业,也有传统的师带徒制度,确保各种精妙技法得以准确地流传下去。

创新淮扬菜

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的创意城市网络中,扬州入选“世界美食之都”,以美食名扬世界。

但是这一切是怎样做到的呢?《大运河》摄制组通过一道创新淮扬菜,把如今淮扬菜的教学和创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在古运河边的一个淮扬菜馆里,老板吴松德制作了两道菜,其中一道是他的创新菜,把“扬州炒饭”和“爆熘软兜”融合在一起,另一道菜是传统淮扬菜“狮子头”。

吴松德制作好两道菜后,请来了他的师父:淮扬菜烹饪名家,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院长周晓燕。在品尝了学生的创新作品后,周晓燕予以肯定,并提出了专业的建议。

主持人唐天骄问周晓燕:“扬州的诞生和发展都跟运河有着很大的关系,运河和淮扬菜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周晓燕介绍,一个菜系的发展,和这个地方的经济、文化和运输能力是有密切关联的。“运河对淮扬菜的影响非常大。首先,运河水运让北方和南方的物产能够到达扬州,大大丰富了淮扬菜的取材范围,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这些食材,淮扬菜的表达能力会减弱很多;其次,运河水运把盐商聚集在扬州。盐商对淮扬菜的推动作用是很大的,他们聘请到全国 的高手,在扬州互相切磋,争相创新,最终形成了淮扬菜系。”

秦邮故地,运河人家

明代以前,淮扬之间漕运一直由大小湖泊相连,称为“湖漕”。最早的运河邗沟,有一部分运道在高邮湖中,由于湖中风浪较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从宋代到明清时期,一直都在修建分隔河湖的堤防并挖筑月河,使漕船不再受湖中风浪侵扰,这一段就是明清故道。

高邮是全国 以“邮”为名的城市,高邮文史专家倪文才带着摄制组游览了盂城驿,向他们介绍了这座城市的“驿路”和“邮事”。

汪曾祺的故乡在高邮,他的作品中有浓厚的高邮印记。汪曾祺笔下的挑夫和锡匠等人物,即使在艰难困顿的情况下,依然享受着生活的乐趣,汪曾祺在小说《异秉》中,描写了一位依靠卖熏烧发达起来的人物王二,对他制作的蒲包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蒲包肉似乎是这个县里特有的,用一个三寸来长,直径寸半的蒲包,里面衬上豆腐皮,塞满了加了粉子的碎肉,封了口,拦腰用一道麻绳系紧,呈一个葫芦形,煮熟以后倒出来,也是一个带有蒲包印迹的葫芦,切成片,很香。很多人读完小说后,对蒲包肉产生了无限遐想。

《远方的家》摄制组特意来到高邮人民路,带观众去看看蒲包肉究竟是什么样的美食。在二子蒲包肉店铺门前,不时有食客来买三五只蒲包肉,主持人好奇地问一位女士:“蒲包肉买回去怎么吃?”这位女士告诉她,切成片的蒲包肉就是一道凉菜,当作冷盘吃,既美味又方便,还营养丰富,家人都爱吃。主持人品尝了一片蒲包肉,赞不绝口。

千年邗沟

节目中央视摄制组邀请到顾风老师为他们介绍扬州和运河的故事。顾风老师先带着摄制组来到大王庙,参观古邗沟遗址。

“扬州建城史可以追溯到春秋吴国建设的邗城,距今年。扬州城的北面是长江的古岸,江岸高地上的水流下来,就形成一个自然的沟壑。到了公元前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利用邗国的这个城邑,营造成城池,派人把自然形成的沟壑,和江淮之间的小湖泊连起来,形成了一条运河,就是最早的运河。”

顾风介绍,夫差曾通过运河率领大批军队,前往北方与诸侯会盟。到了西汉初年,另一位吴王刘濞开邗沟支道“运盐河”,从茱萸湾向东通往海陵仓。

“从运输角度来讲,水路运力是很大的,十辆车没有一条船装的东西多;另外运输成本低,船靠自然的风力和人工背纤,是古代最经济的运输方式。”

在当时,这条运河支道,也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了感念夫差和刘濞对今天扬州发展奠定的基础,人们在古邗沟与扬州古运河的交汇处,建起一座大王庙,以纪念两位吴王。

瘦西湖

离开了大王庙,顾风带着摄制组游览了瘦西湖。蜿蜒曲折的河道串起大虹桥、长堤春柳、小金山、白塔、莲花桥等名园胜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岸园林群落,主持人唐天骄对“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描述赞叹不已。

在大运河申遗时,瘦西湖是一个重要的“申遗点”,主持人唐天骄询问顾风老师,当时为什么会选择瘦西湖作为申遗点。

顾风介绍,瘦西湖是运河的支流,现在其水系和大运河仍是相连的,是活水。大运河是一个带状的巨型活态遗产,当时在整理材料时,大运河缺少“景观遗产”, 专家组决定把瘦西湖当作遗产点。

申遗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来到瘦西湖,他们很快就领略了她的东方特质,因为瘦西湖特别具有中国式的美感。

大运河申遗最早源于郑孝燮、罗哲文、朱炳仁3位专家联合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发起的倡议,因为地域范围大,需要有一个城市牵头组织大运河申遗工作,扬州与运河同生同长,扬州段运河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在当代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年,扬州正式成为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

江都水利枢纽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处副主任周灿华把摄制组带到了南水北调东线的源头,他向主持人介绍了江都水利枢纽工作的方式。

“苏北地区在古代比较干旱,所以江苏省在上世纪50年代规划建设了江水北调工程,把长江水抽到北方去。”

周灿华介绍,江都水利枢纽,以4座抽水站为主体,当北方缺水时,4座抽水站把长江水抽进高水河,沿着大运河送往北方;当东部沿海地区缺水时,打开江都东闸和西闸,就可以沿着新通扬运河,把水送往里下河地区;当苏北地区或淮河上游降水过多时,江都水利枢纽还可以把涝水排进长江,降低水涝造成的损失,在排涝的同时,还可以利用洪水发电。

“一台机组1秒钟可以抽30立方米的水,全部机组开机,1秒钟可以抽立方米水,调水的能力很强,是中国 的电力排灌工程,也是亚洲 的泵站枢纽。”

刘堡减水闸

大运河宝应段全长40.5公里,占扬州段的三分之一,在宝应运河东岸,有一段狭长的堤坝,自南向北横卧在运河边,看似平静的水面下,静卧着四百多年前的水工遗存。它是大运河扬州段一个世界遗产点——刘堡减水闸。

扬州市宝应县博物馆考古专家唐华荣带着摄制组参观了这座减水闸。唐华荣介绍,刘堡减水闸由南北闸墙、翼墙、铺底石和地丁四个部分组成。修建水闸时先夯实地基,再打入地丁,之后将砖石垒砌在地丁上,堆砌成水闸两侧的闸墙和翼墙,并在闸墙内侧垒砌砖块。当时的工程人员使用了一些榫卯结构,使整个建筑更加牢固。两侧闸墙之间形成过水的水道,中间设有闸门。

刘堡减水闸曾经被深埋于地下,年修建航船码头时被发现,经过两次考古发掘,才使整个水闸遗址重新为人们所知。年,卡塔尔举办世界遗产大会时,刘堡减水闸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点。

宝应荷藕

宝应荷藕名扬天下,摄制组慕名来到宝应县射阳湖镇。

早在隋唐时期,这里就开始种植荷藕,现在全县种植面积达到了20万亩,年产量40多万吨。

宝应人不仅种植藕,还会吃藕,他们发明了各种以藕为原料的小吃。摄制组来到一家以藕为原料的餐厅。店主李钰向摄制组展示了“藕粉圆子”的制作过程。

“藕粉圆子不是像元宵那样搓出来的,藕粉圆子要先做馅,然后放在干藕粉里滚一滚,让它表面沾上干粉,再用沸水把它烫熟,再粘一层干藕粉,这样一层一层地叠烫出来。”李钰介绍。

宝应有藕夹、藕粉圆子、藕饼、捶藕等十几种以藕为原料的小吃,但是宝应人并不满足,还在尝试着做出新的口味。

……

小编整理了节目的部分内容,在CCTV-4《远方的家》系列节目《大运河》中,还有许多关于扬州的知识哦~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观看,选择观看32—37集即可~

记者刘旺

校对王海艳

编辑李亚晴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

扬州,你早晚得来!

长按下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yingxianzx.com/byxtc/10583.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001468号-1